雀儿山,天堑变通途,是四川高原藏区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梦想。
在共和国的版图上,有一条横跨中国东、中、西部,揽括了平原、丘陵、盆地、山地、雪域高原,长达5476公里的国道——G318线。这条中国目前最长的国道,起于上海,终点为西藏聂拉木县,途经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在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这条国道一分为二:南线为国道318线,北线为317线,又称为:川藏线。几十年来,这条线成为中国东、中部省市连接西藏最繁忙、也最重要的大通道,被称为“川藏生命线”。
雀儿山,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境内,被称为“生命禁区”,垭口处海拔5050米,是整个川藏线的最高点。时至今日,作为川藏公路北线必经之地的雀儿山路段,仍因海拔高、道路险、冰雪重被称为“国道天险”。
打通雀儿山隧道,这是66年前十八军官兵的夙愿。
那时,由于技术等多种客观条件所限,十八军战士只能在山顶辟山开路,修筑一条进藏的“山巅公路”。历时3个多月,几乎每推进一公里,就牺牲一名战士。可以说,这条路是无数先辈用生命铺就而成的。
如今,半个世纪的“隧道”梦想,终于实现了!
作为国道317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雀儿山隧道于2012年6月开工,全长8.955公里,隧道海拔高度4378米,是目前在建公路中世界第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
“顺利通车的雀儿山隧道,将为经济插翅、为生命保驾,为几代人执着的理想和信念,谱写一曲‘国道天险’上的英雄交响乐。”正如甘孜州委书记刘成鸣所说,以前,雄鹰飞不过的“生命禁区”,今天,变成了通衢四方的经济大道;以前,草木不生的“险道”“鬼门关”,今天,变成了呵护生命的安全大道;以前,无数藏区群众和十八军官兵,以及这条横贯东西几千公里国道上的人们,他们渴望征服“天险”的梦想和信念,今天,终于在雪域高原变成了现实。
雀儿山隧道,是一条经济大通道。它东连川渝、华中、上海至太平洋,西入拉萨过新德里接印度洋,南下云贵高原连东南亚,北上青海、甘肃入中亚、欧洲直达大西洋。
清晨,朝阳从寂静而又庄重的德格印经院掠过,朝圣者围着红墙转经。作为中国藏传佛教印经院之首,德格印经院,在藏区老百姓心中有着无比神圣的地位。
德格,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近三十万块手刻经版成为世界奇观,格萨尔王的英雄故事世代流传;这里资源富集,八坞虫草、玉隆大黄、红景天等500多种中藏药野生药材,让这里成为了宝库;这里人杰地灵,早在15世纪,高僧唐东杰波就配制出了主治胃病的“成道白色丸”,使德格地区成为南派藏医药的发祥地,如今74岁的果塔拉吉·彭措热登,被誉为康藏的“华佗”。
然而,这些悠久的历史,这些厚重的文化,这些富集的资源,却因崇山险道,大雪封山,让游客望山兴叹,让商贾望而难行。
今天,雀儿山隧道要通车了,如天空打开了一道缺口,使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日多,是成都来的一位商人,他主要经营德格县的“嘎玛嘎孜派”唐卡。一说起隧道通车,他竖起拇指,连说几个“好!好!好!”。日多说,以前,每年9月之后,就基本不到德格了,现在,雀儿山隧道打通了,方便了,安全了,一年四季都可以自由进出了。
与日多一起来德格的还有张朝国,他扳起指头说,德格的有机蔬菜和牦牛肉,几个小时就可以新鲜地摆到成都人的餐桌上。
还有做自驾游策划的李芮宁,她看好这里的格萨尔文化和草原,想把德格作为川藏线上自驾游的一个停靠点。此行,她从泸定、康定、道孚到德格,还将一路考察下去。她说,这都是雀儿山隧道通车给她带来的生意上新的构想。
穿隧道8.9公里,缩短了以前40余公里的“天险”“鬼门关”。
穿隧道10分钟,节约至少两小时的翻山时间,以前如果遇上塌方、车祸等,可能造成几小时甚至几天都翻不过雀儿山。
穿隧道后,一路前行,过昌都,入西宁,达玉树,到拉萨,将一路坦途,不再有天堑挡道。
德格县县长黄杰说,从区位来看,德格北上为青海玉树,西进为西藏昌都,东南为甘孜州府康定市,南下为旅游胜地稻城亚丁,再向南,则是香格里拉。这些城市所在的区域,其实就是自古以来的康巴文化区域。再从交通来看,除雀儿山隧道通车外,在建的格萨尔机场,位于甘孜县和德格县交界处,是甘孜继康定机场、稻城机场之后的第三个机场,预计2018年通航。“交通条件的改善,区位优势的凸显,为德格的资源‘走出去’,为外面的信息、人才、技术、资金‘走进来’提供了便捷。可以说,得天独厚又偏居一隅的德格,如今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德格全力做强县城更庆镇,加快马尼干戈、阿须、竹庆、达马、错阿的旅游集镇规划和建设,其中,仅阿须格萨尔文化集镇投资就达两亿多元。预计到2020年,德格县城将建成“文化名城”,现有集镇全部成为“特色集镇”,上百个贫困村将嬗变为“美丽村寨”。
“雀儿山隧道的通车,‘激活’的不仅是德格。”甘孜州委副书记李江说,仅就农牧产业来说,道孚的大葱,甘孜县的瓜果花卉,炉霍的高原有机蔬菜,以及整个甘孜盛产的松茸、虫草、牛羊肉等,都将在交通改变后,引起产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新的革命。
雀儿山隧道,是一条经济大通道,它将东西南北更加便捷地连通,是一条通江达海的隧道。因此,雀儿山隧道,不仅是德格县、甘孜州的一条公路隧道,更是五省藏区一条致富的通道,是贯穿东西几千公里国道上一条奔康的通道,是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中走向世界的通道!
雀儿山隧道,是一条生命大通道。它将彻底改变“车过雀儿山,如闯鬼门关”“年累计发生交通事故371起,死亡68人”这些“以命搏命”的悲壮历史,成为司机和乘客放心、家人安心的平安大通道。
秋日的雀儿山,天朗气清。
在海拔4889米的路旁,道班工人杨厚刚一边巡道,一边张望着从山下爬上来的车辆。他在这座山上做道班班长已快十年了。中午时分,他等到了要等的车,等到了要等的那个人。这个人就是甘孜县邮政局驾驶班班长其美多吉。
现年54岁的其美多吉,在这道“鬼门关”上,已经来回走了28年了。他与杨厚刚在雀儿山结下了生死友谊。
一个是常年行走在“国道天险”的邮车司机,一个是昼夜熬守在“生命线”上的道班工人,他们曾一起在雪地上修车、推车,一起在雪夜里守候、等待;今天,他们将一起在海拔5050米的垭口做告别: 隧道通车后,其美多吉的邮车,将不再爬雪坡,走山顶的险道,而是从隧道里安全、快捷地通过;而道班工人杨厚刚,也将转场到几百公里以外的石渠县,继续当道班工人。
两个雪山顶上生死之交的朋友,将在隧道通车后,分别走上各自的新路和新岗位。
雪线上的友谊像山一样厚重,难舍难分,而车辆能在隧道平安穿行,又让两个因雀儿山相识的硬汉子,深感轻松、畅快,如释重负。
就在这一天,记者跟随邮车一起来到了雀儿山。
雀儿山上险象环生,只有雀儿山上的人知道,它让每一个过往的人,都心生敬畏。从1951年通车以来,雀儿山一直是土路,冬天冰雪覆盖,夏天泥泞不堪,山上一年四季一片荒凉,寒风凛冽,过往乘客大多会产生眼花耳鸣、头痛胸闷、心慌气短等高原反应。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3年,雀儿山40余公里路段年累计发生交通事故371起,死亡68人。
杨厚刚对记者说,国道317线最险的路段就在雀儿山,路面最窄处不足4米,外侧没有任何遮挡,往下望去,悬崖深渊,令人心惊胆颤。飞石、雪崩、泥石流,随时都可能发生。有些路段,一听见名字都让人胆寒,比如“老一档”“鬼招手”“燕子窝”“老虎嘴”等。“鬼招手”年年都会堵车,因为这里雪崩频发,经常把原本就狭窄的路面堵得严严实实。而“老一档”,说的是,所有过往的卡车,在这里,都只能将档位挂在最低速,慢慢驾驶,才能通过陡坡。
其美多吉告诉记者,在雪线邮路上,有这么一句话:车过雀儿山,如闯鬼门关。这段坑洼不平、既窄又险的道路,因海拔高,常常是山下天蓝日丽,山上霜冻结冰。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雀儿山“风搅雪”的季节,加之路况复杂,常有司机被困,引起交通堵塞。熟悉路况的其美多吉,常常充当义务“交警”,给司机们传授经验,教他们安装防滑链,或干脆爬上驾驶室,帮他们开过危险路段。
“他是最好的开道司机。”杨厚刚夸赞其美多吉说,大雪封山的时候,总是由其美多吉或他所在班组的邮车驾驶员当“领头羊”开道,让后面的车跟着邮车安全通过。
“他是司机心中的守护神。”其美多吉又夸赞杨厚刚。
然而,这种种“以命搏命”的过去,都将成为雀儿山的历史,成为雀儿山的往事和被后人讲述的传奇故事。
待雀儿山隧道通车之日,就是雀儿山开启一条畅快、安全的生命大通道之时!
雀儿山隧道,是一条理想信念大通道。千百年来,雀儿山横亘在甘孜大地上。66年前,十八军官兵开启“开山”征程,第一次将红旗插上山巅。如今,隧道打通,天堑变通途,梦想成现实。
红旗,在海拔4400米的雀儿山隧道口飘扬。
张海鹏,中铁一局四公司雀儿山隧道项目部副经理,他站在隧道口猎猎飘扬的红旗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来没有一个工程有这么难,这么令人痛苦,最初,它让我们痛苦得想要逃跑。”
环境苦——雀儿山“海拔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低气温、低含氧量、低气压”的典型三高三低环境,让所有人都出现了嘴唇干裂、耳鸣头胀、流鼻血、失眠、血压升高等高原反应,也造成了部分人员心理恐慌。作业工人来到工地一看,有的甚至连车都没下,说了句“这不是来挣钱的,是玩命啊”,转身就走了。短短几个月先后走了600多人。
施工难——雀儿山特殊的地质结构,让断层、涌水、冻土、岩爆、供暖、供氧、通风等世界级高原施工难题层出不穷,仅塌方一项,最多的时候一天就遇到5次。2012年9月至12月,隧道工程仅推进了40米;半年后,隧道仅推进了130米。
然而最终,张海鹏和他的团队还是在这场挑战生命极限的战斗中坚持了下来。2015年12月10日,项目部提前8个月掘进至分界里程,之后,又主动跨标施工900米。2016年11月10日,实现了雀儿山隧道主洞和平导安全顺利贯通,创造了高原隧道施工的奇迹。
有着20多年在崇山峻岭参与工程建设经历的张海鹏说,在雀儿山隧道战斗的这5年,如果没有理想和信念,是难以坚持的。
说到理想和信念,张海鹏说到了藏区群众及甘孜人民的支持,说到了66年前,进藏的十八军官兵,第一次将红旗插上雀儿山的人的精神对他们的鼓舞和支撑。
时间回溯到66年前。
1951年,十八军前方部队进到拉萨,后方部队在甘孜。9月,十八军后方部队首长在甘孜开大会动员:“同志们啊,前方的同志在拉萨饿肚子,我们怎么办?”在场的师团干部说:“今年冬天坚决打通雀儿山!”
搭帐篷是在30度的坡度上,气温是零下30度,开水的沸点是70多摄氏度,可战士们的劳动热情到了120摄氏度。冻土冻得很深,十字镐挖上去一个白点子,根本挖不动,战士们就从山下背柴火来烧,冻土烧化了之后再挖。
一般人打钢锤打五六十锤,就会累得气喘吁吁,何况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上!但在筑路部队中,工兵八团出了一个“千锤英雄”,一口气打一千锤,不休息。后来,陈明义觉得这样不能持久,还是要大家休息,一小时休息一次,最后下命令,党员干部带头休息。
作家高平在《亲历川藏线》一书中写到:10月的雀儿山已是冰封雪裹,银镂玉雕,地冻三尺,冰凌悬挂。战士们住在雪坡上,吃饭的时候,一碗饭才吃了一半,另一半就冻成冰疙瘩了;有的战士清早起不了床,因为头发冻结在地上了;起了床,脚穿不进毛皮鞋,因为鞋已经被冻得硬邦邦的,变了形。
历史,记住了1951年12月27日,这一天,是有史以来,插着红旗的汽车,第一次从垭口碾过了雀儿山。
“作为十八军的后代,我是第四次含着眼泪登上雀儿山。当年为打通雀儿山这条道路,让进藏大军能够顺利挺进西藏,(平均)每打通一公里就会牺牲一名战士。可以说,这条路是我们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在成都工作的黄丽萍于去年在网上写下了这段话。
张海鹏将这段话抄到了他的笔记本上。他说,是十八军先烈的英雄事迹鼓舞着他们,使他们在这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今天的奇迹。他说,在隧道西出口的不远处,十八军烈士的墓碑就矗立在路边,每次他路过墓碑,心里都满是敬意、满是尊崇。
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相洛说,当年,十八军的英雄们在雪线上修筑“山巅公路”,靠的是理想和信念;今天,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打通雀儿山隧道的施工队员们,靠的也是理想和信念;为了这条隧道的贯通,坚定支持施工和为施工队提供各种方便的甘孜人民,靠的还是理想和信念。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无论在什么时期,都不能缺失了理想和信念。
跨越66年,几代人奋斗不息,在雀儿山用理想和信念续写传奇。
一条目前在建公路中世界第一高海拔的特长公路隧道,终在雀儿山贯通,千百年的“天险”,变成了今天的通途大道:一条通衢四海的经济大道,一条呵护生命的安全大道,一条传承精神的信仰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