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2日电 (张文娇 刘辰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始终是中国13亿多人口的大问题。在应急救灾、稳定物价方面,储备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前,记者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北京分公司获悉,截至8月27日,北京分公司辖区共收购2017年托市小麦117万吨。
近年来,恶劣天气不断出现,地质灾害频发,储备粮是应急救灾的必备物资。中储粮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张展介绍,粮食安全关乎民生大计,储备粮更是保障安全的重要一环。当前,中国粮食储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保障粮食在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储备损耗降到最低,考验着国家储备粮管理者的智慧。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储备集团,中储粮在2015年即制定为期5年的“仓储科技发展规划”,投资30亿元(人民币,下同)实现智能粮库全覆盖。据了解,该公司2016年底已实现630家直属库和分库的智能化管理,2017年将全面完成剩余300余家分库的智能化建设,实现全覆盖。
这也意味着,中储粮智能粮库计划或将提前两年完成。中储粮北京分公司仓储管理处处长张乃建向记者介绍,智能化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智能化管控体系,运用物联网、“一卡通”、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直属库进行全方位监控;二是科技储粮体系,利用内环流控温储粮、智能通风、氮气储粮等技术,确保储粮质量。
针对智能化管控体系,中储粮总公司信息部工程师苟有来进行现场演示。在调度中心总公司,他随机调取直属库现场视频资料,了解当日各直属库入库、称重、检验、出库、财务等情况。
除了智能管控,中储粮还实现了收购管理“一卡通”,粮食从入库登记到支付粮款等环节业务全部在一个信息平台进行,客户交易“全程可追溯”,避免了传统售粮流程不透明,暗箱操作等隐患。
对粮食储备公司而言,储粮技术一直是痛点和难点。中储粮总公司办公厅副主任申雷海算了一笔账,1亿斤粮食,水分从12.5点降至11点,意味着50万斤粮食凭空消失,100万元“飘在了空气中”。
为降低损耗,中央储备粮涿州直属库主任魏国富告诉记者,他们采用了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和智能通风技术。其中,内环流控温技术可以将冬天储存的冷气在夏天释放,保证粮食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左右。“仅这一项技术就可降低近40%能耗。”
智能通风技术则可以大大降低人力成本。“现在,坐在办公室一键就可以操控20余个大型粮仓,用时不到1分钟。”魏国富说。
如今,科技储粮、智能化操作设备正在全面铺开。据悉,中储粮北京分公司辖区内收购的粮食,都是通过“一卡通”系统进入各个分库点。已收购的粮食,不出意外的话,将在科技储粮环境下休眠3年,再次通过“一卡通”系统进入市场。
但中国储粮技术走到今天并非一帆风顺。2000年以前,中国中央储备粮由各级地方粮食企业管理,导致出现数量不实、质量不保、调动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在中储粮成立后,国家粮食储备实行统一管理,垂直管理,储备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显著提高。
2016年,中储棉总公司无偿划转并入中储粮总公司。重组后的中储粮,资产规模将近1.5万亿元,是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储备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