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强调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基层是军队的基础。基层人才方阵“水涨”,部队建设才能“船高”。当下,因为诸多因素,基层人才“留不住、用不长”等流失和浪费现象不容忽视。特别是“脖子以下”改革已经启动,如何盘活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防止人才流失,是一道现实而紧迫的课题。碧梧栖凤凰,深水养蛟龙。基层留才靠什么?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基层调研,从各个方面剖析“基层部队人才保留难”的现象及原因。敬请关注。
“太‘残酷’了!”谈起基层“高级士官人才保留”的话题,某团领导颇为感慨:前年底团队选取三级军士长,修理连军械修理技师于志东和装甲车场坦克技师田野,经过激烈角逐后“入围”。然而,名额只有一个!
谁走谁留?团党委一时难做决断。“卡”条件俩人全都符合,论实力俩人不分伯仲。“PK”到最后,田野因参加过抗战胜利日阅兵略胜一筹。
尽管于志东一千个舍不得,可还是不得不含泪告别军营。他前脚刚走,后脚团队就遇到问题:好几种装备出现故障没人会修,不得不屡屡打电话请他“远程支援”。
“这样的人才‘不想放’,却又‘留不下’!”团领导告诉记者,当年憾别军营的,何止于志东一员“大将”,像修理连四级军士长何贤亮因学历问题、警侦连四级军士长郑攀登因岗位不满8年的“硬伤”,在第一轮筛选中就被“卡”了下来。
“这些‘宝贝疙瘩’,哪一个离开都是部队的损失!”某工兵团政委王兴海对此感触颇深:因名额限制或不符合高级士官选取条件,好多专业“大拿”不得不痛别军营。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走访基层,很多官兵告诉记者:基层人才难保留,最难保留的当数高级士官。以选取三级军士长为例,必须符合“连续从事本专业工作8年以上”“经过相应培训,其中拟选专业岗位已列入全军院校士官学员培训目录的,须经院校2年以上正规培训”“须具备技师以上技能等级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等条件。这些硬杠杠,把绝大多数四级军士长卡在了“线”外。
一名今年底面临选晋三级军士长的老兵坦言:这些标准看似公平,实则苛刻。仅拿“连续从事本专业工作8年以上”这一条件来说,看起来不难,但近年来部队换装转型步伐大大加快,很多岗位不断变化调整,能在一个岗位上干满8年实属不易。前不久,他们团梳理发现,能选取高级士官的岗位中,竟找不出一人符合这个标准。
“其他条件就更难满足了!”这名老兵告诉记者,他通过政工网对集团军50名四级军士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经院校2年以上正规培训的仅6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也只有12人。
满足这些条件咋这么难?不少老士官都说:越是有名的专业“大拿”、技术骨干,平时越容易被任务“绑架”,越难有去院校培训的机会。某团去年就出现“顶尖高手没留下,二流选手却上榜”的尴尬:按照选拔标准一“卡”,结果3个技术“大拿”都不符合条件,反而是一个技术比不上他们的“二流选手”符合标准。
职业资格考试也不简单!某团修理连士官刘强是远近闻名的“修理大拿”,修理起坦克来那是“三指捏田螺——手拿把掐”的事,曾出色完成10多次大型演习保障任务。可面对高级职业资格考试,他却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面对官兵感叹,一位师领导看得更深:政策制订的初衷尽管是好的,但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这是客观规律。当然,各级党委和领导也要注重帮助有发展潜质的士官科学规划成长之路,不能光使用不培养。试想,一个打仗急需、基层想留的士官,却因没有《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历不够而留不下,那得多可惜。
“也可以尝试打破平均主义。”不少领导都说,一些单位受指标限制,关键岗位留不下人,而有的单位有指标却没有人才,建议打破平均,跨建制选取,使技术大拿能够顺利留队。
不少基层官兵建议:随着改革推进,能否将那些技术精湛、献身国防意志强烈,但又因选取名额有限留不下来的士官转为文职人员,这样既不违反政策又能留住人才!
“保留人才就是保战斗力。”听着一个个建议,记者心潮起伏: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化,士官队伍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