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开播。原著作者也是该剧艺术总监、编剧周梅森长舒一口气:“接力棒终于交到观众手中。”
“潜心八年,六易其稿”。“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这些印在小说《人民的名义》腰封上的推荐语,让人难以忽略它的分量。
生活远远走在创作前面
某部委项目处的处长,在机关房改房的家中被反贪总局问询。他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人民”“党和政府”。他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块的生活费,家具装修土得掉渣。而最终,在他的另一处隐蔽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两亿三千九百五十五万四千六百块!
《人民的名义》开篇的第一个案子,我们大都不陌生。
“这个原型就是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小官巨腐,能贪这么多,你能想象到吗?”周梅森一边说一边比划,有些激动。
“我写过不少反腐题材的小说,跟这些比都是小儿科了。腐败分子比我有‘想象力’、‘创造力’,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腐败事件,远远超出一个作家的想象。”
周梅森以《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政治小说为人熟知。他有过挂职一年市政府副秘书长的经历,“了解国家政权的运作形式”。《人民的名义》里很多情节不仅来自真实的社会新闻,也源自他的生活。过去几年,身为作家的敏感性让他嗅到了波涛汹涌下隐隐生长的气息。他按捺不住,写写停停,写好了就收到抽屉里,也做好了许久不被读者看到的心理准备。
直到2014年11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副主任范子文去南京找到周梅森。用这位老搭档、老朋友的话说,是“三顾茅庐”才有了这部小说。
为了搜集素材,周梅森曾在南京浦口检察院体验生活。有两件事让他至今难忘。一是这些从高处跌落的职务犯罪分子的痛悔,“他们不是魔鬼,也有血有肉,却因为一个贪字,最后落得家破人亡。”另一个就是检察院先进的追踪技术和办案手段,“让任何罪行都无所遁形,这是我之前不了解的”。
这些年,媒体上出现了大量反腐深度报道。前不久,中纪委出品的纪录片《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这让周梅森感到了文艺创作的窘迫。
“生活已经远远走在了创作的前面。作家、艺术家的作品达到《永远在路上》的反映深度了吗?我们现在的文艺要紧追慢赶,才可能追上火热的时代。”
“我不认为《人民的名义》是多么了不起的作品,为啥人们关注?这是一种社会期待,人民对文艺的期待。因为我们离人民太远了!”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厉害了!小长假在朋友圈刷屏
《人民的名义》编剧:腐败分子比我有“想象力”
专访《人民的名义》导演李路:谁说主旋律就不好看?
《人民的名义》掀收视话题热 正义才是最强的力量
《人民的名义》:新时期反腐背景下的口碑佳作
《人民的名义》:审委组熬夜一周看55集 10天过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