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副局长兼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孙大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就“质量提升”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支树平在回答关于网购产品相关问题时表示,质检总局是管质量的,我们始终把电商、网购作为一个重点,进行监管和服务两手抓,既抓监管,又抓服务,让它健康地发展。
质检总局主要的工作有四个方面:一是定标准;二是搞认证;三是抓管理;四是严监管。
支树平表示,质检总局组织了“神秘买家”,在网上买一些样品进行检测,不合格的就公布、下架。仅去年一年,大概抽了6891批网上样品,不合格的有2122批,合格率69.2%。
他说,线上的质量水平和线下还是有一定差距,我们找到这些不合格企业,就实行整治,不合格产品必须下架。新的一年,我们也继续加大监督抽查力度,从源头抓,从电商平台抓,从标准抓,从监管抓,着力培育“品质电商”。
而对于跨境电商的监管问题,支树平指出,首先要看属性,现在是作为个人自用物品进行监管,主要是实施检疫,重点看有没有疫情疫病、有害生物传入风险。产品质量由购买的个人自己负责。
他补充到,如果说下一步纳入货物管理,将从市场准入到生产注册许可、进口检验等,按货物来监管。在国务院批准的过渡期内,还是按个人自用物品管。下一步怎么管,还在研究。
他说,去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化妆品监测的不合格率为4.6%。
大量台湾商品未予准入:
兄弟是兄弟,原则是原则
今年公布的一月份未予准入食品、化妆品的信息中,总共公布了403批次,其中有175批次来自台湾地区,包括167批食品和8批化妆品。大陆和台湾地区有一些企业标准执行上有一定差异。我们发现,未准予入境的台湾食品中,在食品标准上有差异,大概有30%的食品添加剂或者新食品原料的使用和大陆的标准不太一样。
我们对台湾食品监管并没有更加严格,大陆对台湾地区生产的食品农产品,都给予了很多优惠措施,包括通关便利化措施。但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是一视同仁的。兄弟是兄弟,原则是原则。不管两岸政治形势如何,我们都属于一个中国,我们和台湾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友情是不会变的,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理念不会变。
舌尖上的安全
须臾不可放松
质检总局现在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覆盖“进口前、进口时、进口后”三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管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进口前源头监管。哪个国家食品要进入中国,我们对那个国家食品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到了口岸,进行抽检,不合格的该销毁销毁,该退运的退运。食品进来以后还要跟踪监管,把“最后一公里”把住。
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行为
坚决打击、毫不留情
当前我国质量状况有喜有忧。对质量的短板,我们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技术攻关、提出技术的改进提升方案。
对一些产品生产集中、假冒伪劣又多的重点地区实行区域整治,甚至搞集中整治、挂牌督办。
比如某个地方生产的某类产品比较多,但假冒伪劣的多或者质量不高,我们就要挂牌整治。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约谈当地的负责人,必要的时候亮黄牌、曝光。
对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更是坚决打击,毫不留情,抓好质量整治和专门治理。把老百姓的质量获得感搞得满满的,把国货的形象树得好好的。
延伸 · 推荐为何4成台湾商品不准进大陆?质检总局局长回应
第一,台湾地区进入到大陆的食品、化妆品,特别是食品批次多、品种也多。因为离得近,每批次数额不是很大,但是总批次数量很多。去年输往大陆食品中,台湾地区的食品总额只占到1.3%,但是批次占到5.3%。去年总共从台湾地区进口8万多批,检出了700多批,检出率不到1%。应该说,99%以上是合格的。因为批次多,数量上也显得多一些。
第二,大陆和台湾地区有一些企业标准执行上有一定差异。我们发现,未准予入境的台湾食品中,在食品标准上有差异,大概有30%的食品添加剂或者新食品原料的使用和大陆的标准不太一样。
说到这里,我就多说两句。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原因,“5.20”以后,现在的台湾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我们原来有很多合作,现在确实受到了阻碍,有些信息就无法像过去那样畅通了,我们的标准可能台湾地区企业、同胞无法了解。所以标准等信息不互通,就出现了这个问题。
第三,现在台湾食品监管上还有薄弱和漏洞之处。每次发现一批不合格的,我们都给反馈回去了,但是看来有些整改还是不够到位。这些大概是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