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追悼会八宝山举行 千人送别
2017-02-17 08:0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月16日10时,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的门口挂起了写有“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字样的黑底条幅。礼堂前,上千人的队伍已快排到公墓门口,队伍里有满头白发的老人也有不少年轻人,他们此行是为了送别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航天“总总师”任新民。

2月12日15时,任新民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任老总一生坚持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上、只唯实,他给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给航天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珏说。

正如开头那句任新民的自述所言,他将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上世纪50年代,任新民就开始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他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北京11所原副所长、曾担任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发动机副总师的王桁和任新民一起参与过东风一号导弹和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在王桁看来,“任老总朴实无华、平易近人,又一丝不苟,具有担当”。

王桁至今仍记得任新民推动氢氧发动机研究时的艰难。

由于氢氧燃料性能高、无污染,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任新民就提议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建立氢氧发动机工程组。上世纪70年代,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立项之后,关于三级发动机是否要采用氢氧推进有很大争议,很多人觉得,“既然已有现成的液体发动机,为何还要再去研究新的?”

任新民顶着巨大压力力陈己见,在多个场合阐述氢氧发动机的优势。他曾说:“搞卫星的永远只用现成的火箭,搞火箭的永远只用现成的发动机,搞发动机的还得自己争。”

“对于任老而言没有退休的概念,一直到95岁,他才真正停下来。”王珏说,任新民直到80多岁还时刻关注国际航天领域的新发展、新研究,还在思考未来的航天运输技术、新型火箭推进技术如何开拓。在任新民家里,有一本厚厚的英汉双语字典,他一直坚持看英语材料,有时看到一个新的研究成果,就会立马打电话给王珏询问他的看法。“我们有时候都感觉跟不上他的节奏,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用如此勤奋的状态鞭策着我们,我们更不能有任何懈怠。”王珏说。

王维彬也有类似的感觉。1996年至2010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北京11所一直在研制长征五号火箭芯一级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多次在北京101试验所进行试车。该发动机的总师王维彬记得,任新民在80岁高龄时还是一有空就亲临试车现场指导工作,不在北京时,任新民也会让王维彬按时汇报情况。一次王维彬有事耽搁了一点时间,他很快就接到了任新民询问试车情况的电话。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任新民的名号在航天系统早已无人不晓,但很多与他接触过的航天后辈都认为:“凭任老总的穿着和生活方式,你会觉得他就是个‘老工人’,喜欢穿简单的青色外套和运动鞋。”王珏也说:“在他脑子里,想的都是国家的事,把自己的位置看得很低。”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任新民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常去发射场,但他依旧关心着长征五号的研发进程,他总是问来探望他的人:“长征五号什么时候打?”任新民告诉王桁:“别的事我都不管了,就关心长五这个事了。”

去年11月3日,长征五号首发成功,这位年逾百岁的老人激动地题字:祝贺长征五号首飞成功。任新民1月4日在医院提笔写下“长五火箭,永保成功”,这8个字在朋友圈里广泛传播,鼓舞了众多中国航天人。这也是任新民给中国航天事业题的最后一幅字。

“长征五号应该算是他最后的心愿了。”王珏说。

“任老总百年传奇人生为中国航天,为我们后辈留下的财富、特别是精神财富,是巨大的。”载人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火箭的总体主任设计师容易说:“虽然任老总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是我心中中国航天的‘总总师’,(他)永远心系航天、勇于开拓,为航天鞠躬尽瘁。”

“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已逝,航天事业依然不断地创造新的传奇。

本报北京2月16日电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