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气象台发布了首个大雾红色预警和霾橙色预警,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7省市遭特强浓雾侵袭,涉及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
体感污染严重但为何没有启动“红色预警”?此轮污染为何持续时间如此之长,还要熬多久才能“重见天日”?为何感觉冬季雾霾如此难缠?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进行了追踪调查。
为何这次没有启动重污染红色预警?
“没想到早晨雾这么大,开车都看不见道边的路沿石了。路上好几次都找不到该转弯的路口。”家住济南东部的李奕4日清晨照旧开车上班,却没想到平常熟悉的上班路成了白茫茫一片。
很多网友有相同的疑问,此次重污染过程持续时间长,而且室外能见度很低,从直观上感觉污染程度超过了2016年末那次重污染过程。而当时很多地方都启动了重污染红色预警,可是这次却只启动了橙色预警,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专家表示,红色预警的启动条件是“AQI(空气质量指数)持续4天>200且持续2天>300或1天AQI达到500”,但根据预判此次重污染过程虽然持续时间长,但并没有达到启动红色预警的标准。能见度低主要还是由于雾比较大,霾相对小一些,AQI指数并未“爆表”。
可能网友还要问,相关部门发布的重污染预警和霾预警又有何不同呢?以北京为例,2016年12月7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霾橙色预警,北京市应急办则发布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除了两者发布单位不同之外,各自发布流程也不同。霾橙色预警是由中央气象台内部会商决定并自行发布;重污染红色预警则是由设立在北京市环保局的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向北京市应急办提出发布红色预警信息的建议,再由北京市应急办发布重污染红色预警。
此外,发布两种预警的主要参考指标不同。霾预警参考的主要指标是能见度和PM2.5浓度,而应急办发布重污染预警的主要指标是AQI,AQI中除PM2.5外,还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等其他5项参考标准,所以PM2.5浓度并不能够完全左右AQ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