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中国”正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吸引着各国青年人。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3名曾在或正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请他们介绍在中国留学的所学、所得、所感。
“把中国的脱贫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留学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津巴布韦小伙米莱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脸上洋溢着极富感染力的笑容。他说,传承非中友谊、促进民心相通如今已经是他不懈的追求。
米莱在津巴布韦东北部乡村长大。有一次,他到叔叔家里玩,通过电视第一次了解到了遥远的中国。“我在电视上看了中国电影,还有不少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对这个东方国度产生了无限向往。”2017年高中毕业后,米莱决定来中国留学。他先在浙江科技学院应用物理专业学习,后进入浙江大学攻读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专业硕士学位。
“刚到中国时不会中文,生活中也遇到不少困难,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让我很快适应了一切。”米莱说,他和同学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讨论,课外大家一起踢球、划龙舟、做志愿者,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中国的教育环境和学科水平,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留学生的目光。”
学习之余,米莱总是寻找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特别喜欢到中国的乡村去看看。中国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秘诀是什么?中国乡村振兴的经验是什么?中国的经验能否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借鉴?带着这些问题,米莱走访了浙江、江西、山西、广东、江苏等省份,有时在村里一待就是一个月。
“浙江丽水市缙云县投资成立品牌建设办公室,打造富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金名片’;山西吕梁市兴县沙壕村基层干部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谈及在中国乡村的所见所闻,米莱如数家珍。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中国乡村振兴源源不竭的动力。
带着对中国的观察和思考,中共二十大胜利闭幕后,米莱随浙江科技学院和浙江大学师生走进企业、校园,进行主题巡回宣讲,分享他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米莱表示,“中国的实践向世界证明,现代化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新范式,即从自身实际出发,适合本国国情,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我自己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要把中国的脱贫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的人也能富起来。”
今年秋天,米莱将在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谈及未来,米莱表示:“生活在中国,学习在中国,成长在中国,我珍惜在中国的每一天。学有所成后,我将为推动构建非中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留学中国给我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古宁安地区是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著名的商务区,中国电建印尼代表处就在商务区内。代表处市场开发经理黄朝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求学在中国,工作在电建,发展在印尼。自己身上体现着中国与印尼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时时感受着中印尼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共建国家擘画了广阔的合作前景。在大学择校时,我和家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国的大学。现在回头看,留学中国给我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黄朝钦说。2014年,黄朝钦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学习。在中国留学的4年间,黄朝钦不仅学有所成,也对中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作为一名留学生,我能切身感受到什么是‘中国速度’,中国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总让我感到心潮澎湃。”黄朝钦说,“我乘坐过京沪、京津高铁,在快速且平稳的列车上,窗外掠过的风景赏心悦目,就连高铁本身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中国企业正在承建雅万高铁,中国正助力印尼铁路开启‘高速时代’。”
2018年春,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同时方便外国留学生实习、就业与创业,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举办了“来华留学人才招聘会”。当时读大学四年级的黄朝钦正面临毕业,招聘会为他提供了难得的就业机遇。招聘会上,黄朝钦向中国电建投递了个人简历,并经过层层选拔,成功收到了录用通知书。
在工作中,黄朝钦主要负责与印尼政府机构和当地企业联系,帮助中国电建在当地寻找合作伙伴并开发当地市场。由于工作勤奋,黄朝钦进步很快,得到同事们的肯定。“我很高兴能成为中国企业的一名员工,在这里工作的每一天既充满挑战又激动人心。”黄朝钦表示,中国企业讲求高效协作,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大家为了完成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这种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我。”
黄朝钦说,印尼正努力加快基础设施、能源、水资源和矿业等领域发展,这为印尼和中国的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企业扎根印尼,为印尼发展创造了宝贵机遇,也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黄朝钦表示,他将立足本职工作,为推动印尼与中国的友好交往贡献力量。
“为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架起友谊之桥”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是我和中国故事的起点。”大卫·海纳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热爱中国文化、熟悉各种中国手机应用程序,如果不是面对面交谈,很难想象这个小伙子是个地地道道的哥伦比亚人。海纳表示,当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让还在上中学的他深深着迷,“当时我就想,未来有机会一定去北京看看!”
2009年,海纳就读的新格拉纳达学校开设了哥伦比亚第一所孔子课堂。“在那里,中国老师不仅耐心教我说中文、带我了解中国文化,还为我介绍中国发展现状,鼓励我前往中国求学,并帮我准备相关留学材料。”多年过去,海纳对此仍然感激不已,“中国老师的鼓励和帮助让我迈出了留学中国的第一步。”
2012年,海纳前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求学。5年后,他又被清华大学政治学专业录取。“哥伦比亚是我的祖国,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在中国,我感觉安心也开心。”回想起在中国的时光,海纳表示,中国高校国际化程度高,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对外国留学生也非常开放包容,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在学校里就能真切地感受到。
“我刚到中国时,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不少问题和挑战。当时我中文不好,不知道怎么坐地铁去学校,也不会网上购物,更不晓得如何去医院看病。每当我遇到困难时,中国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会伸出援手。”海纳说,老师们不仅指导他提升学术水平,还鼓励他勇于接受挑战、坚定追寻梦想。时至今日,海纳还和老师们保持着联系,经常向他们诉说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喜悦和困惑,征询他们的建议。
2019年获得硕士学位后,海纳带着在中国的所学所感,回到哥伦比亚开办了一家咨询公司。他把日常对中国的观察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向更多人介绍中国的现状和哥中关系的发展前景。海纳表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哥伦比亚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哥伦比亚企业想要进入中国市场,许多中国企业也来到哥伦比亚投资兴业,“通过开办咨询公司,我可以让更多哥伦比亚企业和机构更好地了解真实的中国,也让想来哥伦比亚投资的中国企业更快适应哥伦比亚市场,帮助双方开展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以前,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倾向于去欧美国家留学;现在,越来越多的亲朋好友咨询去中国留学和旅游。”海纳说,在他的推荐下,许多朋友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并对他的推荐表示衷心感谢。“今年下半年,我计划回一趟中国为自己充充电,了解中国的最新发展变化。中国的良师益友们为我架起了一座了解中国的桥梁,我也要为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架起友谊之桥。”海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