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通讯:平凡人的飞翔
新华社记者
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成果日益凸显。中国制造、中国建设、中国服务等受到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欢迎,沿线国家更多的产品、服务、技术、资本正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
在这一倡议下,随着一个又一个的项目落地生根,一个又一个平凡人的生活被具体而细微地改变了。他们的故事,生动地展现着“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民心相通”、造福各国民众的成果。
从质疑到追捧:中国企业改善生活
说起现在的生活,住在缅甸北部实皆省蒙育瓦地区甘多村的吴布芒显得颇为激动和满意。“我们现在每天能看上电视,还用上了空调,这是以前完全想不到的。”
缅甸的电力缺口很大,即便是大城市也经常停电,更何况农村。
村里通电得益于中国在缅甸投资的蒙育瓦莱比塘铜矿大型项目。以前,当地村民对这一项目不太理解,甚至误解。中方投资人万宝矿产公司以诚心、耐心消除了村民的误解,使得项目顺利投产。
如今,村里通上了水电,村民的生活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吴布芒家里有电视、电饭煲,卧室装上了空调,冰箱是中国长虹牌。“中国的电器价格便宜,而且还好用。”他说。
为了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万宝矿产还向受铜矿影响的村庄提供了中小企业帮扶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帮助村民成立砖厂、水泥厂、养鸡场和运输队等,由村民自己运营。
公司还开设免费幼儿园,援建医院,从仰光邀请“流动医疗队”来村里出诊。吴布芒说,找“流动医疗队”看病已经成为村民主要的就诊方式,“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
这几年,甘多村民的收入大幅提高,医疗、基础设施等也逐渐完善,村民们体会到了中国企业投资带来的实惠。从最初的抵制到现在争相到铜矿工作,公司招聘时,一个职位甚至会有一百多人前来应征。
从生存到富裕:中国技术改变命运
在厄瓜多尔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中心的大厅里,52岁的巴勃罗·科尔多瓦向记者回忆起自己作为“4·16”地震幸存者代表,受到中国领导人亲切问候时的场景,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2016年4月16日,厄瓜多尔发生7.8级地震,导致600多人死亡。科尔多瓦在废墟下被埋了46个小时,直到铲土机扒开他头顶的大石块,他才被救了出来。
他热情地向记者谈起中国公司承建的厄瓜多尔国家公共安全控制指挥系统(ECU911)。“如果没有它,我肯定活不下来。”
目前,厄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已建立16个指挥分中心,覆盖全国。中心采用的中方技术和设备,在地震救灾抢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对于科尔多瓦来说,中国技术拯救了他的生命,而对于洛夫提·拉贾米而言,中国技术成为他事业之基、创业之本。
突尼斯人拉贾米是一名机修工。20多年前,跟父亲学习机修的拉贾米正巧赶上附近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水电)工地招工,于是开始了人生的“逆袭”之旅。
“中国师傅们的技术水平高,我就跟每个人都学一些,再自己琢磨领会,”拉贾米笑着说,中国师傅们教会他很多工程计算方法,这为他以后创业打下基础。
拉贾米如今的生意涉及房地产开发、市政工程、汽车贸易、广告等。2015年,他与中水电合作竞标成功,在突尼斯西部共同承建一座大型水坝,从“机修工”变成了“合伙人”。
“没有中水电,就没有今天的洛夫提。”他说。
从联通到互惠:中国力量振兴经济
这几年,向中国市场出售更多的俄罗斯海鲜产品,已成为渔民卡列耶夫以及众多远东渔民的“中国梦”。
卡列耶夫已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从事了多年海鲜贸易。符拉迪沃斯托克所在的滨海边疆区与中国有上千公里的边界线,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该区政府的积极响应。目前,滨海边疆区正积极开发建设两条分别通往中国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交通走廊,以方便货物人员往来,促进经济发展。
在中俄边境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口岸,俄罗斯一侧等待安检的车辆排起长队,货车上装载的木材、海鲜、石油产品等货物将发往中国各地。货车司机谢尔盖说,冬季每天往返一趟,等天气转暖了,每天可以往返两趟,运送的货物也就更多些。
而对于同样常年跑运输的达乌勒而言,哈萨克斯坦南部城市阿拉木图和中哈边境城市霍尔果斯之间的道路改造,让他异常兴奋。
“等路修好了,我想开车去新疆看看。”
这段路属于“西欧-中国西部”国际公路(简称双西公路)的一部分。双西公路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同欧洲公路网相连。建成后,从中国到欧洲的货运时间将从海运的40天缩减至陆运的10天,大大节约运输成本。
随着中哈两国间互联互通的实现,两国人民开始切身感受到实在好处。在阿拉木图,当地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种类繁多的中国蔬菜水果进入当地,让往年冬天只能吃圆白菜、土豆、胡萝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同时,巧克力、骆驼奶、面粉等哈方优质产品正进入庞大的中国市场,也给哈萨克斯坦人民带来可观收入。(执笔记者:熊茂伶;参与记者:刘阳、曹槟、陈杉、韩新颖、刘奕湛、汤丹鹭、朱东阳、刘畅、郝云甫、刘锴、吴刚、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