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 题:日本“网络右翼”与“传统右翼”相互借势
新华社记者冯武勇
近日,因韩国民间团体在釜山日本总领事馆前设置“慰安妇”少女像,韩日围绕“慰安妇”问题的纷争重燃,被称为“网络右翼”的日本网民群体趁机在社交网站大肆散布憎韩、厌韩、污蔑“慰安妇”的网文、评论和漫画,掀起新一波反韩浊浪。
随着日本政治的右倾化,“网络右翼”不仅在社交媒体等新舆论场声势汹汹,还从线上走到线下,与传统右翼势力互相借势,反过来对日本社会整体右倾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线上线下互动密切
一般认为,2002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为解决“人质”问题访问朝鲜,以及部分日本民众对韩日世界杯的吐槽,是“网络右翼”最早作为现象浮出水面。2006年,排外主义团体“排除在日特权市民会”(“在特会”)成立,利用视频网站发布乃至直播排外活动场景,迅速扩大了影响。
“网络右翼”的兴盛与日本政坛的右倾化息息相关,并且出现了“网络右翼”与传统右翼势力互相借势的情况。
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社会学者山口智美指出,“在特会”兴起之际,正是安倍首次上台执政。2007年安倍发表了否认日军强征“慰安妇”的言论,而“慰安妇”问题正是“在特会”用于煽动反韩反朝的主要靶子之一。2012年安倍政权复活后,围绕“慰安妇”问题,“在特会”等排外主义势力与亲安倍的最大右翼团体“日本会议”勾结得愈发紧密。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学者吴限认为,“网络右翼”在“线上”虽然没有组织机构,但是“线下”很可能是某个右翼团体的成员,同样,传统右翼也可以通过线上活动成为“网络右翼”,这实际上成为右翼势力能够互相联动和不断壮大的重要原因。
富山大学讲师齐藤正美曾经深入接触过“在特会”。有成员告诉她,他们这些人的言行表现得越过激,其他右翼政治家和保守团体的主张看起来就会显得相对“温和”,从而为“主流”右翼起到了掩护作用。
造谣污蔑无所不用
吴限说,由于网络带来的身份隐蔽、传播迅速、影响广泛等技术优势,“网络右翼”更惯常于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进行舆论攻击、话语权争夺和意识形态渗透。与传统右翼相比,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和监管制度漏洞,“网络右翼”的言行更具不可控性,其遗毒流布甚远。
从“网络右翼”惯用的“落选运动”可看出其影响力和破坏力。近年,每逢参众两院等重要选举,一些热门网站准会出现“落选黑名单”,名单上绝大多数为在野党议员。即使在自民党内部,前干事长石破茂2012年与安倍竞争总裁,也曾遭遇“网络污名化”。题为《石破茂的真面目》的匿名文章在网络四处传播,支持他的议员因个人信息被披露而收到大量抗议和攻击电话、传真、信函等。结果,虽然石破茂所得普通党员票数远远领先安倍,但议员票大幅落后。
造谣,也是“网络右翼”的惯用手法。去年8月,日本一些社交网站大量出现所谓“大批中国渔船”进入钓鱼岛水域的照片。后经查证,原图是开放渔汛后中国渔船的出海照片。而在冲绳县与安倍政权围绕驻日美军新基地的争端中,“网络右翼”不断捏造和散布各种谣言,污蔑和抹黑冲绳县知事等反对基地人士。
配合安倍制造舆论
吴限认为,“网络右翼”对日本社会的影响直接而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直接发起“线上”“线下”行动。比如,在网上煽动市民支持“修宪”,鼓动参加相关签名请愿活动,传播历史修正主义色彩的文艺作品影响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历史观,对一些以同情基调报道“慰安妇”的媒体发起抵制运动等。二是利用网络资源大造舆论,与传统的保守媒体互动,以所谓的“民意”来配合安倍政府处理内政外交重大问题。
实际上,安倍本人也非常擅于运用网络。2013年,安倍在视频直播网站主办的活动中身穿迷彩服登上坦克,博得右翼群体一片喝彩。安倍的脸书账号经常出现排外主义、历史修正主义的跟帖。
吴限认为,由于“网络右翼”群体蕴含着巨大的政治能量,安倍政权出于政治目的,不仅重视、更是采取“迎合”态度,二者实际上形成了相互利用、互为倚重的共谋关系。今后安倍在推行右倾保守化政策中会继续倚重“网络右翼”等势力为其“摇旗呐喊”“冲锋陷阵”,而包括“网络右翼”在内的日本右翼势力在安倍政权的庇护和纵容下,也会继续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