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创世史诗”为何在神农架地区被发现,探访团来这里找寻答案
2022-08-08 09:30:00 来源: 汉网
  长江网讯(记者朱德华) “歌师发问讲先天,先天只有气一团,黑里咕咚漫无边,有位老祖名黑暗,无影无踪无脸面,怪里怪古掌江山……”8月4日,当“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探访团成员来到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切松向探访团成员演唱了一段具有“汉民族创世史诗”之称的《黑暗传》,这部原始洪荒时代的神话传说吸引了探访团每一个人。
  《黑暗传》打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断言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诗的偏见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切松向探访团演唱《黑暗传》。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摄
  《黑暗传》以盘古开天辟地结束混沌黑暗,人们崇敬的诸多文化英雄在原始洪荒时代艰难创世的系列神话传说为叙述中心,包括“先天”“后天”“泡天”“治世”四大内容。时空背景广阔、叙事结构宏大,内容古朴神奇。


  胡崇峻(已故)搜集的《黑暗传》手抄本。陈光坤 摄            
  “先天”以黑暗、混沌、玄黄三位始祖的更替为主线,演绎了地球形成前的宇宙渐变情景;“后天”以盘古故事为主线,演绎了天地形成、日月升空、光明现世的艰辛过程;“泡天”以洪水故事为主,演绎了人类社会形成以前所遭受的几番劫难;《治世》则以三皇五帝故事为主,演绎了原始文明的创造历程。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切松向探访团讲述《黑暗传》与神农架的故事。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摄
  据陈切松介绍,《黑暗传》被誉为“汉民族的创世史诗”,其实是长期流传在神农架及其相邻地区为亡者守灵时演唱的诗歌。在神农架地区,有人去世了,灵柩停在家中,孝家请歌师“打丧鼓”,歌师们在一起比“讲古”(即讲历史故事),最终由德高望重的歌师唱《黑暗传》,才算完毕。


  陈切松(左)和徒弟向游客演唱《黑暗传》。陈切松 供图
  由《黑暗传》的内容可以看出,汉民族的创世史诗和世界许多民族的创世史诗多有相同之处,尤其是“洪水泡天”。这个系统而完整的创世体系故事再一次有力地证明,汉民族不仅是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叙事传统的民族,而且是一个拥有包含着创世神话在内的史诗作品的民族。也正是这部《黑暗传》,打破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断言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诗的偏见。


  不同版本的《黑暗传》。陈光坤 摄
  香港商报记者:《黑暗传》不仅是一部难得的民间文学作品,更是一部久远的中华文明史
  “汉民族创世史诗为何在神农架地区被发现?”探访团成员想知道究竟。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神农架林区群众艺术馆胡崇峻等人在民间发现了这种手抄丧歌歌本,于是广为搜集,后来整理出版《黑暗传》,引起文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认为是“汉民族最早的血脉和记忆”。
  据陈切松介绍,《黑暗传》在民间流传的时间很长,受到天灾、战乱诸多因素的冲击,只是部分分散残留在湖北、湖南、川东、陕南和江汉平原各县,多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在民间流传。由于时代的变化,《黑暗传》逐渐退缩到像神农架这样的大山区,被封存在深山之中得以传承。


  探访团小成员津津有味地听《黑暗传》里的故事。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摄
  而蜚声中外的神农架不仅是奥秘莫测的“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也是殷商文化、荆楚文化的交汇区,同时还是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黄河流域文明与长江流域文明交相辉映的契合地。《黑暗传》能在神农架传承,就因为这里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才得以保存汉民族最原始的文化之魂。


  2013年12月,陈切松(左)在国家大剧院向观众演唱《黑暗传》。陈切松 供图
  2011年,《黑暗传》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切松也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暗传》的传承人。
  探访团成员、香港商报记者吴超然说,《黑暗传》不仅是一部难得的民间文学作品,更是一部久远的中华文明史,值得现代人深入学习、研读。
  陈切松介绍,他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神农架地区宣传、推广《黑暗传》。为此,他不仅收了很多徒弟,还把“舞台”搬到了网上,每天在短视频平台向世界各地的网友演唱《黑暗传》。 
  “我愿意用我的一生,去守护好汉民族的血脉和记忆。”陈切松表示。
  【编辑:朱曦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