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 | 探访郧西:七夕神话“故事新编”
2022-08-05 11:07:00 来源: 湖北文旅之声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牛郎和织女分别居住在天河两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爱情故事,承载着古人对渺远宇宙的想象、对爱情圆满的期待,流传千年而不朽。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真的有条河叫天河。它是汉江支流,在其流经的湖北省郧西县,“郧西七夕”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请七姐、做巧工、放河灯……流传千年的古老习俗,在今天仍演绎着人们对生活的朴实期许。


  团圆与乞巧,幸福的两面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相传,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这对穿越了天上人间的有情人,都会走上银河鹊桥一诉相思。从这首唐诗可以看出,早在千年前,观星与乞巧便已成为中国人的七夕习俗。
  北依秦岭、南临汉江的郧西县,山峦起伏风光旖旎,在古书中被记载为“列仙所在之地”。专家考证,战国时期,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便已诞生于这片山水之间。而寻访郧西,牛郎庙、织女庙、金钗石等遗迹和景观恰与史料、传说互为佐证。
  在古人眼中,七夕的浪漫不只是团圆,也是“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的勤贤美德。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探访郧西的风土民情会发现,“巧”字贯穿着生活的时时处处,体现着朴素的价值观。
  还差几天才是七夕,姑娘、大嫂们早已开始“晒巧手”。45岁的上津镇居民陈西霞正在赶制一批花馍——花鸟虫鱼、蔬菜杂果等尽由白面“雕琢”而成,切、揉、捏、压等手法尽显巧思。
  陈西霞是郧西七夕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市级传承人。她说:“在郧西这片土地上,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凭借手艺自食其力、养育子女,过上美满幸福生活,这是对七夕文化最好的传承。”
  据了解,自2009年起,当地每年开展七夕民俗田野调查。最新普查显示,郧西七夕在全县18个乡镇(场、区)均有存在和传承,以请七姐、做巧食、做巧工、放河灯等习俗为盛。
  美丽神话化作靓丽风景线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牛郎织女爱情的遗憾,总让郧西人“疼在自己身上”。在郧西人的价值观里,重婚俗有着特别的分量。
  郧西县观音镇有座古色古香的民俗村。晌午时分,沿着宽阔的公路,一台花轿在旗锣伞扇的簇拥下、在喜庆的鼓点声中徐徐而行。这是古村落为游客们实景演绎的迎亲场景。
  “90后”女孩龙莹告诉记者,她从武汉来到郧西参加大学同学的婚礼,没想到路上巧遇“迎亲队伍”。“太有仪式感了!”她惊呼道。
  由中国乡建院规划设计的郧西双石沟民俗村,在原址上保留村容村貌,同时突出展示中国传统婚俗文化。走进民俗村,以“三书”“六礼”等婚俗礼节为主题的雕像栩栩如生,再现红妆、结发等习俗。


  “七夕文化是婚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合。”郧西双石沟民俗村负责人、天河文旅副总经理饶会兵说,民俗村里保留了农村生活的烟火气,希望人们来这里体验男耕女织的辛勤劳作,唤起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记忆。
  在郧西,七夕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仪式存续完好,使七夕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徜徉县城,七夕的“影子”无处不在。鹊桥、双飞桥、金梭桥等近30座桥通连天河两岸。永远美丽的神话已化作小城最靓丽的风景线。
  神话与创意“喜相逢”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不朽的爱情传奇千百年来为艺术创作注入不竭的灵感。而今,坐落在郧西县繁华商业街的七夕文化创意馆上新啦!
  “95后”店长柯静告诉记者,创意馆目前主推“七喜人生”系列产品,包括文创礼盒、手工艺品、五金饰品等,寓意着人们相遇、相知、相恋、相处、相惜、相伴、相守各个阶段的美好情境。


  文创馆中摆着两台木质织布机,织布的梭子有节奏地穿行于丝线之下,交织出彩条、方格、提花等布艺图案。布艺作品的作者是郧西传统手工织布传承人邱敬晓,她和丈夫共同创立的“七夕乞巧”布艺品牌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邱敬晓指着文创馆里的一套床上用品说:“经过纺线、经线、掏缯、织布等72道工序,3天时间织布,才能制作完成一套床单和枕套。希望更多人通过使用商品,了解到手工织布这项独到的技艺,感受到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郧西人对七夕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以及当地政府不断加大力度的扶持,让这座小城显现出鲜明的文化姿态。郧西县在2018年获评“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名县”称号,被湖北省政府授予“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
  据悉,2022年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将于七夕当天在当地7个乡镇举行,在山川田野和乡村街巷,音乐节、自行车骑行、爱情马拉松等活动相继展开,为传统节日注入现代色彩。
  编辑/楚小游
  来源/新华社
  编发/湖北文旅之声
  - END -
  本公众号为公益文旅宣传,如有图片侵犯您的权益,请致电删除。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