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流年——我与宣传画不得不说的故事 有奖征文选登丨第四期《一抹乡愁》
2022-07-25 19:48:00 来源: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追忆似水流年
  我与宣传画不得不说的故事
  第四期




  一抹乡愁
  周惠萍






  漫步在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犹记峥嵘岁月稠——宣传画中的家国情怀》展厅中,流连于一幅幅有年代感的老宣传画之间,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扑面而来。记不清多少回了,家乡的山水田园,屋舍街衢在梦中一次次出现。世事变迁,往事再难回首,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却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乡愁”吧。


  宣传画展品《淮河新歌》
  淮安县美术创作组
  我的家乡在鄂北农村,那里山清水秀,稻谷飘香。记忆中的村子,青瓦土墙的平房错落有致地排在一起,横卧在高大的灌溉堤下。村前的空地既是生产队晒谷、碾谷和堆谷穗的稻场,也是孩子们玩游戏的乐园。稻场边是四个大堰塘,分别供人们洗衣、洗菜、浇灌和饮用。堰塘偏东的房子是生产队堆放农具和种子的仓库。


  我的童年正处于上个世纪60年代,那是个全民大干社会主义的火红年代。兴修水利、养猪积肥等农业生产活动搞得热火朝天,仿佛一夜之间,被压抑了千年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大家“攒着一股劲儿”,你追我赶地忘我劳作。家乡公社兴修人工河堤坝、国营抽水站和粮站时,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场景让我记忆犹新。半个世纪过去了,社员们那嘹亮的歌声与此起彼伏的号子交织在一起的声音,犹在耳畔回响。


  宣传画展品《喜看河水上高山》
  1974年 湖北人民出版社
  辛克清 作
  每到夏天,抽水站泵房用五个粗大抽水管将河水向堤内抽水,水日夜不停地流向远方灌溉农田。老人说,解放前年年水灾旱灾,自从有了抽水站和人工河湖,再也不会被水灾旱灾影响,年年旱涝保收。


  秋收后,社员挑着余粮走向粮站,排着 长龙般的队伍,壮观景象令我惊叹。


  我就读的小学是新建的,在生产队村后。青瓦青砖,呈一字型,学校有五个学生教室和一个老师办公室。学生是四个村的孩子,每个年级二十来个学生,一个教室坐一个年级。小学是五年制,报名费每学期二元,老师是回乡知青和城里的下放知青。室外有一条走廊,下雨雪时可以在走廊玩耍。走廊的尽头是老师办公室,门边挂着一个铜钟,上课或下课都有老师敲钟。下课的钟声响起,——是贪玩的我们每天最大的期盼。




  作者 周惠萍


  宣传画展品《细雨育新苗》
  陈学中、王玉珏 作
  乡间的一年四季总有忙不完的农活。但孩子们的眼里永远只有属于自己的快乐。春天去河湖堤上种蓖麻,去坡地上栽树,去田埂割青草施肥,放学后挑猪草喂猪;夏天农忙时帮队里秧田扯草;秋天到田里捡遗落的稻麦穗,帮生产队摘棉花;冬天给整地修水库和挖堰塘的社员送水喝。放学后,宣传队的学生会在知青老师的教导下唱歌跳舞和排练节目,为一年一度的公社文艺汇演做准备。村子的周围,是社员们精心打理的农田。村与村之间阡陌相通,农田间堰塘如镜,沟渠纵横。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绘出四季不同色彩的画卷。


  宣传画展品《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夺取更大丰收》
  1973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谭尚忍、叶俊康 作


  往事如烟,随风飘散。五十多年过去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昔日的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也住进了楼房。我也很早就离开了故乡,离开了农村,来到了城市。不管时代如何变化,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和团结奋斗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在这个步履匆匆的当下,我们尤其需要用心铭记,永续传承。




  投稿 : 周惠萍
  编辑 :李晓娟
  责编 :陈海索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位于汉口江岸区胜利街163—169号,由唐生智公馆旧址、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原英商怡和洋行公寓旧址三栋历史建筑组成。
  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武汉市国家安全教育基地


  地址:江岸区胜利街163号
  电话:027-88185186
  开放时间:9:00-16:30(16:00停止入内)
  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交通:公交1、24、38、402、408、313、520、526、548、608路
  轻轨1号线、地铁6号线大智路站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