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号丨盘龙城遗址发掘面积可能不到2%
2022-07-20 20:42:00 来源: 搜狐号


  盘龙城,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的中心,也是武汉城市之根。
  7月18日上午,由学生及家长、媒体记者、大学教授等组成的 “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武汉段探访团,首站来到这里,实地探访这座有着3500年历史的商代遗址。
  武汉盘龙城遗址保护范围为3.95平方公里。如果从高空俯瞰,位于府河与盘龙湖之畔的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就像一块巨大的翡翠,被静静地安放在那里,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盘龙城遗址就坐落其中。


  小朋友们认真看文物。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武汉盘龙城遗址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发现的商代时期规模最大、出土遗存最为丰富的城邑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青铜器等珍贵文物,揭示出长江流域具有灿烂的青铜文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万琳介绍。探访团成员在此穿越历史、阅读古今,“所见所闻,让我们惊叹。”
  “铜之神”全国最大
  探访团成员“眼前一亮”
  探访团首先来到遗址公园里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参观这里举办的《江汉泱泱 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展览。展览展出了盘龙城遗址60多年来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包括各种商代石器、陶器、青铜器等等。珍贵的文物宛如历史长夜中闪亮的明星,令探访团成员们“眼前一亮” 。


  小朋友们认真看文物。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在“青铜大圆鼎”展台前,来自武昌区水果湖第二小学的张义恒、张言欣、唐铭晨等小学生睁大了眼。“好大呀!比我还高吧?”“真漂亮!青铜器就是青绿色的吗?”“上面的刻纹真好看呀!是画还是文字呢?”他们禁不住赞叹,同时也有不少疑问。
  随团探访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湖北理工学院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树祥为孩子们答疑解惑:
  “青铜大圆鼎”是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我们又称它为“铜之神”。它高85厘米,口径也有55厘米,是盘龙城遗址也是全国商代出土青铜圆鼎中最大的。
  青铜器其实并不是青绿色的,最开始它们都是金黄色的,金光灿灿的,只是因为埋藏地下,又经岁月长河的侵蚀,逐渐氧化,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上面的刻纹不是文字,而是一种纹饰,叫作“饕餮纹”,又叫“兽面纹”。传说中龙有九子,其中一子叫“饕餮”,刻纹刻画的就是“饕餮”的形象。


  陈树祥为孩子们答疑解惑。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陈树祥说,这些器物,从用途上划分,可分为礼食器、兵器、生产工具、装饰品四大类。青铜器是当时贵族的祭祀用品,也是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代表当时统治者的神权、政权、军权,普通百姓和奴隶通常只能使用陶器。
  盘龙城实证了
  长江与黄河同为中华文明摇篮
  “得交通舟楫之利和铜铁资源之丰,盘龙城成为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的中心。”陈树祥特别强调。
  陈树祥说,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器迄今已达数百件,出土数量在全国商代考古遗址中也是最多的,实证了长江与黄河同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而青铜冶炼铸造是当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标志,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就像现在的芯片制造一样。说青铜器是‘古代的芯片’也不为过,足见盘龙城先民早在3500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当时的核心技术,在长江文明、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演进中引领了潮头。” 陈树祥说。
  “盘龙城遗址发掘面积可能还不到2%”
  参观完遗址陈列展览,探访团一行来到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杨家湾北坡的一处发掘区,实地感受、探访考古发掘。
  上千平方米的发掘区,被划分为一个个面积大致相等的正方格“探方”,有的“探方”里还有大小各异的石块、深浅不一的“灰坑”,“探方”的上方则是一个比“探方”面积略大的坚固的雨阳棚,发掘区进口还竖着一个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证照”的牌子。


  刘云松为为孩子们讲解。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好多石头呀!是你们搬来发掘时垫脚的吗?” 注意到不少“探方”里都布满大大小小、方圆不一的石头,来自光谷一小五年级的学生曹昌泽好奇求问。
  “这些石头可不是我们搬来的,都是发掘出来的。可能是盘龙城晚期的一种铺石遗迹,表明这里曾经出现过大规模的人类活动。结合盘龙城考古发掘中的一个特殊现象,也就是这里的许多‘灰坑’土壤都有分层,比如上黄下黑,或者是一层黄一层黑多层叠加,再结合古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因此有专家推断杨家湾北坡铺石遗迹可能与祭祀有关。”担任发掘区讲解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博士研究生刘云松回答。


  刘云松为为孩子们讲解。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听了这番解答,探访团成员在刘云松的引导下走进“探方”,用手触摸这些3500年前就铺好的遗迹。“真的太奇妙了,感觉我们是在与古人交流一样!”曹昌泽说。
  “从1954年发现盘龙城遗址到现在,盘龙城遗址总共发掘了多少面积呢?”探访团成员李进军询问。“本着保护为主、发掘为辅的原则,盘龙城遗址绝大部分尚未发掘,现发掘面积可能还不到2%。” 刘云松回答。
  “随时可能有意外发现”是考古最大乐趣
  “考古发掘工作十分辛苦,有没有遇到有趣的事情呢?”探访团成员、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博士后、副教授熊辉问道。
  听了熊辉的提问,刘云松于是将探访团带到发掘区南边,指着一处被雨布遮盖的坑穴说:“这个标号M25的墓穴是一个商代贵族墓葬。M25原先并不在计划的发掘区范围内,它的发现算是一个偶然。当时由于连日大雨,导致发掘区积水严重,因此我们想在旁边挖一条浅沟排水。施工前照例要做勘探,勘探中在周边土壤中发现了几片金属器残片,当时我们就感觉也许这里又有新的发现,结果进一步的勘探印证了这种猜测:在这里又发现了一座贵族墓葬。”
  “ 考古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发现,有些还是惊人的发现,就是我们在考古工作中的最大乐趣。” 刘云松与探访团成员分享说。
  【编辑:朱曦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