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历史的高光时刻不容忘记!画家刘成春20年为千余位百年武汉大人物画像
2019-04-05 22:58:55 来源:长江日报

《百年武汉·军魂》(1927年无产阶级军事家在武汉)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5日讯(记者周满珍)近日,“百年·刘成春中国画作品展”在汤湖美术馆展出。从2000年开始,刘成春已为1000多位百年武汉历史上的大人物画像,成了名副其实的武汉图史专家。

创作肖像前先写人物小传

刘成春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国画院原副院长,曾获“纪念长征全国美展”最高奖。长江日报记者4月2日来到他家中的工作室,看到满满一墙和百年武汉历史相关的书籍、画册。刘成春拿出厚厚几沓手稿,它们按辛亥首义、学界大儒、抗日先锋、唤醒民众、重铸民魂等分门别类。

创作人物肖像前,刘成春会先拟名单,再翻阅《武汉通鉴》《武汉百年史》《武汉百年大事件》等查证。“他们来过武汉没?何时出生?籍贯在哪里?”光是归类的过程就花了刘成春好几年时间。完成之后,再找专家认证,他才开始为人物写小传。

长江日报记者在刘成春的人物小传手稿中发现,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都曾和武汉发生过交集。比如写《老残游记》的刘鄂,曾应张之洞之邀来汉,借外资筑芦汉铁路;写《二十年目睹中国之现状》的吴沃尧,1902年则在《汉口日报》当编辑。

写小传的同时,刘成春还着手找人物的肖像资料。他家书架上《面孔的故事》《名人真相》《目击世界一百年》《目击中国一百年》等以图片为主的书,贴满了各色纸条。“最难的是有的人物,仅发现一张图片,年龄又和他在武汉的时间不一致。比如你们新闻人熟悉的范长江 ,1938年在武汉,却找不到当时的照片。最后我在一张很小的合影里找到一张小图,把图局部放大,然后再结合他离1938年最近的照片,来确定他的脸型,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糅合在一起画。”

为寻找稀缺资料,近20年来,刘成春是书店和旧书摊常客。“原来武昌火车站附近有一条旧书街,我经常一去就是大半天。包括去北京,绝对要逛潘家园,每次去都拎回两大包书。”他给长江日报记者看翻得卷边的《中国近现代名人图鉴》,“这本书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很多人都没有”。

画历史人物要恢复本来面貌

刘成春最近正在创作以“八七会议”为背景的人物肖像,已画到第五稿。他先是用铅笔画小稿,然后再画草图,清晰勾勒与会者的图像。“要先弄清楚与会的常委是哪几个,布好局,再确定每个人物脸部的朝向、姿势、服饰等。”他认为现在留下来的大部分相关历史资料图片都是错的,“人物都穿着长袖,一看就没有武汉生活经验。”刘成春说,会议8月7日召开,武汉很热,加上当时的会议室很小,“房子密封,窗帘紧闭,一群人挤在一个小房间,穿长衫、衬衫是可能的,怎么可能穿西装坎肩?”

尽管是画历史人物,刘成春认为也要尽量恢复其本来面貌,“我找到一张瞿秋白当年7月在武汉的照片,他穿的就是衬衫。”

刘成春还将历史与现代融合,画面中出现了邓小平1987年夏天穿着短袖衬衫视察八七会议旧址纪念馆时的身影,后面隐约可见江滩建筑,“把历史和现代融合到当时的环境里,画面更有岁月感。”

每幅画都要写上人物名字

刘成春画作颇受市场欢迎,为何愿意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在图绘武汉百年史这一“苦差事”上?他说,武汉近代史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第一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意义举世皆知;第二是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武汉成为革命的中心;还有1938年的武汉会战,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作家、画家、军事家都来到武汉,这段经历对他们后来的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2011年创作《首义群英》《辛亥枪声》开始,每创作一幅画,刘成春都会在画中写上人物名字,“艺术作品一般不提倡写名字,怕破坏画面的美感,但我还是想写上去。以后如有机会做个展,我还希望把人物小传和画作一起展出。这是武汉历史的高光时刻,他们是开启民智、思想激荡、保家卫国的大人物,不容忘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