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韵天籁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上演
2018-05-08 09:00:0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中国文化报讯(文/张晓东)沪上晚春,细雨纷飞。作为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唐俊乔担任项目负责人与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的原创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近日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上演。

器乐剧的呈现方式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民族器乐表演形式之一,旨在整合传统艺术的精髓,合并艺术张力,使其在传统表演模式的基础上更具艺术表现力。同时,在单一音乐呈现方式上,能够表现更多的艺术内容。器乐剧《笛韵天籁》主要围绕竹笛这一民族器乐从骨笛到竹笛的历史演变过程,反映从人类早期先民为了生存向动物展开杀戮,到自觉弃骨笛、取竹笛,从生存需要到高层次追求的至善、大美的精神境界,生动形象地记录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历程。

《笛韵天籁》在第一、二幕中,将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两则重要的文献记载,通过生动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一,《吴越春秋》所记载的上古黄帝时期的民歌《弹歌》,其歌词“断竹,续竹,飞土……”反映了远古先民狩猎的生活场景;其二,《吕氏春秋》所记载的乐官伶伦制律的传说。这两则记载虽然真实性并不可考,但后世这两本重要文献书籍的记载亦不可忽视。《笛韵天籁》将这两则记载进行了艺术呈现,使得观众在观剧的同时,也对上古时期的音乐历史有了形象的认识。

然而,《笛韵天籁》并不是简单的历史表演、再现。该剧第三幕的笔锋利转,又带领观众进入了江南的昆曲世界。曲笛拖腔而起,声起笛起,声落笛落,绵延悠长。但是,该幕的音乐并未单一地在昆曲的世界里游畅。笛声与交响乐合作,显然是经过作曲家精心设计的。这种具有典型中国风格的创作,是当代彰显中国元素的有效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途径之一,也是实现民族自信与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风格的典型使用,在该剧第四幕得到了质的升华。第四幕的旋律取材于作曲家郭文景创作的竹笛重奏作品《竹枝词》,不仅体现出竹笛音乐的现当代发展潮流,亦为未来这件乐器艺术张力的拓展作出了有益实践。正如著名音乐学家、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所评价,《笛韵天籁》拓展了笛子的舞台表现可能性,是一次挑战性很大的尝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此次全新尝试,《笛韵天籁》的主创团队功不可没。该剧的音乐创作、音乐制作以及演出团队阵容豪华: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乔领衔主演;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许舒亚等多位作曲家联合进行音乐创作;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多媒体音乐制作人代晓蓉等进行多媒体舞台设计和音乐相关制作;上海音乐学院竹笛乐团、上音民族音乐系师生、上音附中青少年交响乐团等组成联合演出团队进行演出。正是这些演职人员的通力合作,才会有这样一次将器乐与戏剧、交响乐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跨界融合的呈现。这一方面探索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渊源,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不断助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