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无限》纪实医院“一线抢救”
2018-04-02 09:00:00 来源: 北京晨报

北京晨报讯 高龄产妇李某因胎盘长在了前一次剖宫产的瘢痕上,在剖腹产过程中,产妇大出血、未足月的孩子出生后却久久没有呼吸;51岁的患者赵某肺部严重感染,在急救室突然失去意识;一岁半的小朋友因为脑里长了一个九厘米的大肿瘤,生命危在旦夕,若手术有可能出现大出血,若不手术,则会让他失去最后一丝生存的机会……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中的三位病人命悬一线,医生能否从生死边缘将他们抢救回来?

大型观察式医疗纪实节目《生机无限》首期节目中的生死悬念让人揪心。这档节目将于4月2日起,每周一至周四19:30在湖南卫视播出。节目用101个固定摄像头、24小时不间断拍摄,聚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儿童医院三所繁忙的医院,直击医院一线,为观众呈现真实的医疗环境,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医患关系。

  治愈病人是医生最幸福的时刻

在日前举行的首期节目见面会上,上述三位患者的主治医师应邀接受采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在揭晓产妇的救治结果后,提出建议“备孕二孩的女性,孕前要做一个咨询,有些问题,像糖尿病经控制以后,血糖达标再怀孕;而有子宫斑痕的这部分人,更是要评估风险”。

急诊科的杨军谈到自己这些年让他感动的事情有很多,“在一次值夜班的时候,半夜送来一位急救孕妇,送来时心脏骤停已经20分钟了,我们动员全院的力量,包括妇科、外科、儿科、急诊,我们是一边给病人复苏,一边给病人做剖腹产。剖腹产出来以后,孕妇心跳始终没有恢复,那边的婴儿也没有心跳,我们的儿科大夫和一个急诊科的邵大夫给儿童做复苏,我们这边继续给产妇做复苏,抢救已经快80分钟了。突然间那边孩子哭了,孩子一哭,很神奇的一件事情,产妇的心跳也有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说那一刻大家脸上都是幸福的。

  希望社会了解医生、护士的工作状态

“健康就是被拥有的人忽视、却被失去的人珍惜的东西。”朝阳医院执行院长陈勇教授希望这档节目能在社会上引起很好的反响,“我在医院工作了30多年,在急诊室这个平台上,看多了人间的悲喜剧,我就想通过这种360度无死角、24小时不间断的纪实拍摄手法,告诉广大患者,要关爱生命,关注健康,你的人生舞台不应该在医院,更不应该在急诊科。第二个想法,是希望大家理解,医生这份工作真的很辛苦。我们医管局这几年一直搞双体验活动,一方面让我们的医生、院长当患者,去体验就医的过程。另一方面,邀请社会上的人士到医院来,跟着我们各科的医生护士工作一天。这几年下来,所有体验过医生护士工作的人都说,医生太辛苦了,护士太不容易了。通过这样一个片子,让社会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医生、了解护士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

  “医患之间的不理解,

  更多的是沟通的问题”

这档节目的制作方恒顿传媒以医疗纪实类节目见长。2011年成立至今,这家公司先后制作发行过以《来吧!孩子》、《急诊室故事》第一、二季为代表的民生、医疗作品。与前两档节目相比,《生机无限》的难度更大。首先,《生机无限》覆盖面更加广泛。节目不是单一的一个医院一个目标科室,而是通过三家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内容进行筛选呈现。其次,节目聚焦产科、儿科、急诊科三个群体,通过“跨医院、跨科室”的串联,呈现出生命的诞生(产科)、生命的成长(儿科),以及生命告急(急诊科)三个阶段,用镜头真实记录中国人的全生命周期。与此同时,节目中也会出现多种人物角色之间的相处,病患与医生、病患家属与医生、医生与医生等人生百态。

《生机无限》总撰稿、总导演王童介绍,做《生机无限》有两个核心的目标,“第一个是科普,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个片子了解医疗系统,了解检查治疗的过程,了解医疗政策。另外一个是沟通,大家都知道现在医患关系有一点紧张,通过我们101个固定摄像头,你会发现医患之间的不理解,更多的是沟通的问题:如果你知道急诊首要是处理最危重的病人,你就不会因为感冒发烧在急诊室大吵大闹;如果你知道医生每一个手术方案都要经过详细的论证和思考,你就不会怀疑治疗方案是否存在过度治疗;如果你知道医生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看上百个病人、面对各种焦虑的状况,你就不会觉得他那张疲倦的脸是不在乎你;如果你知道医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治愈病人,你就不会觉得他不想让你好……”

王童认为,就医过程中,患者同样有责任,“向医生精确描述自己的病情、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配合医院,以便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治疗。所以,我们这个片子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希望大家了解医生了解医院,同时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和疾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