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 (记者耿愿)书信、文物、诗词、成语,都蕴藏着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密码。继《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后,央视推出的又一档大型人文类节目《信中国》走红荧屏。首期节目收视高达1.066,全国网收视0.93,创文化类节目历史收视新高。书信中所袒露的一颗颗忠心赤胆、一段段感人故事,也迅速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刷屏”,热搜词霸榜新浪微博热搜。
比同类节目更“专一”
自古以来,书信都是一种保留情意和时间的独特方式。从《见字如面》开始,近些年来明星读信类节目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既然“信”是节目的主体,选择什么信件去切入则显得尤为重要。与同类型节目相比,《信中国》更加“专一”:从2000多封信中,甄选出50多组共产党人的书信,让观众喜爱的艺术家和演员深情朗读诠释。
这是朱军在主持人的身份之外,作为制作人与总导演的首次尝试。已播出的两期节目中,他携手杨烁、杨洋、张少华、蒋勤勤、唐国强、黄渤、王俊凯、李光洁、蒋欣等信使,先后带来了朱德、黄继光、江姐、聂荣臻、钱学森、成贻宾、瞿秋白、金茂芳的多封书信。或波澜壮阔、或深情款款,在读信人的引领下,观众被带入到一个个激荡的年代中,这些被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也展现出了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借钱不还的朱德”“狱中把孩子托付给丈夫前妻弟弟的江姐”“为日本遗孤给日军写信的聂荣臻”,以及称呼妻子“亲爱爱”的瞿秋白等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见字如面》的简约风格不同,“读信”只是《信中国》的一部分,节目还融合了情境再现、当事人互动等元素,从多个侧面诠释人物。例如朱德的孙子朱和平、钱学森的学生、火箭专家韩厚建等都受邀上台,向观众们述说他们眼中的爷爷、老师。作为写信人,“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人物原型”金茂芳老人还亲自来到现场。此外,全息投影技术带来的电影化视觉感受配合诸多历史资料的展现,也带来了时空交错的感觉。
披露鲜为人知的故事
通过先驱、先辈们的一笔一划,《信中国》在历史的厚重中寻觅到了故事的温情,披露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50多岁的朱德,作为堂堂总司令,竟要向发小借钱来赡养自己的母亲,他在信中写道,“我十数年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黄继光母亲写给毛主席的信,让人看到了英雄苦难的童年——因封建地主家的狗溺毙,就被地主不问青红皂白而栽赃的欺凌;英勇就义前一月,身陷重庆渣滓洞监狱的江姐竟把自己唯一的孩子,托付给丈夫前妻的弟弟;百团大战中,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写给对垒日军的信,说的不是战事,而是关于两个日本小女孩……
还有科学家钱学森为了突破美国限制他回国,不得不把求救信偷偷写在烟盒上,辗转给其父好友陈叔同。中国政府用此信戳穿了美国的谎言,解救钱学森回归祖国。革命先驱瞿秋白在狱中写给爱人的信,不仅将妻子杨之华称呼为“亲爱爱”,还“肉麻”地写道“吻你,吻你万遍”。同时主持人朱军介绍,瞿秋白在生死诀别的时刻,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不能屈膝跪着死,我要坐着;第二,不能打我的头”,带着观众认识了一位真实可感的“革命书生”。节目后不少网友热议道,“我们脑海中熟悉的先辈们,原来是那么可爱,那么让人愿意去接近”“从前只知瞿秋白的高尚,如今方知他的倔强浪漫”“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谢钱学森,他让中国燃起来!”
让书信与观众心灵共振
不难看出,《信中国》在选材方面有大题材的格局视野,而在诵读上又注重小细节的真情流露,力图让历史书信与当代观众产生心灵共振。也的确,观照现实才是我们读信的价值。
作为第二期最年轻的信使,王俊凯诠释了“雨花台最后一位烈士”成贻宾写给未婚妻的信。信中的“新生十条”,一字一句扣人心弦,热烈而正直的朦胧爱情和人生抱负少年理想的抒发,让观众动容。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新生,在念读完成贻宾的“新生十条”后,王俊凯也有感而发,讲述了自己的“新生四条”。这代代相传的青年志向,让朱军不禁动容道,“你的梦想有多雄奇,中国就有多美丽,当青年人充满了力量的时候,这便是最好的中国”。
节目组选择杨洋朗读黄继光烈士写给母亲的信,也是因为他与黄继光年龄相仿并有军旅生涯。当他读到黄继光信中“不立功不下战场”时,情不自禁读了两遍,全场观众也自发跟读。“黄继光班”成员登台更吐露了一个秘密,“黄继光班”至今还每天为老班长铺床叠被,每日晚点名时,点的第一个名字一定是老班长黄继光,而点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全连都会一起答到。
朱德信中那掷地有声的“反腐”宣言,也让人听来十分振奋。“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绝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之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与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朱军也在节目中说,“朱德知道,革命、发财是两条路,革命绝不是为了钱财”,让观众又一次为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感和人格魅力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