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讯(记者 罗 群)近日,湖南卫视《声临其境》节目开播,受到大批观众青睐,声音表演及其从业者引起热议。
同期收音存在困难、演员档期紧张或声音不理想、国外影片本土译制等,使配音成为必需并发展成一个行业,形成其特有的创作流程和审美风格。近年来,随着广播剧、动漫、电子游戏等新兴艺术形式以及声音采样、拼接等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声音工作者的自我要求、定位和业界、大众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和期待,也随之发生着改变。
用声音塑造人物、传递情感
对不少观众来说,配音演员的口型、气口能与前期演员贴合得天衣无缝,令人不可思议。而对职业配音演员来说,这只是基本素养。“话筒语言的基础在于舞台语言,对于接受过专业表演训练的演员,稍加学习就能进棚配音,并不困难。”曾参与电视剧《甄嬛传》、3D版电影《泰坦尼克号》等影视作品配音的演员赵岭说,配音工作并不神秘,时至今日仍有人单纯追求音色的美,其实这种观念并不可取。人对声音本身的审美时间非常短暂,声音的魅力在于背后的情感、个性和思想,在于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完成作品。
每个角色都有其特定气质,配音演员一副嗓子不可能做到“千人千声”,但需要通过观察生活、调动生活经验,将其融入角色,找到角色特定的语感、情绪、逻辑,确立其独特的声音状态:为一位身材魁梧、性情暴躁的角色配音,演员就要语速快一点、音量大一点、音色粗一点;为一位性格沉稳、老谋深算的角色配音,处理就恰恰相反。当然,这只是泛泛而论,表演呈现的是人物在特定故事情境中的反应,在符合一般审美期待的情况下,让声音贴近特定情境,能够唤起观众共鸣才是关键。比如,配音演员季冠霖为《甄嬛传》中的甄嬛配音,她的声音轨迹不仅符合甄嬛从少女到嫔妃、太后的年龄及心境变化,那些哭腔、破音更是符合甄嬛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情感,显得尤为动人。
季冠霖说,演员孙俪对甄嬛的塑造很到位,这给配音带来很大方便。对于影视剧的配音,顺着前期演员的感觉走是最简单、自然的办法。但是,并不是每个演员都有一流演技,有时前期演员的表演状态不理想,就需要后期用声音加以调整润色。后期配音无疑会增加影视剧制作成本,而许多片方仍选择这样做,目的正是通过配音演员的创作为作品加分。
尊重演员的风格
如果说音色、风格各异的配音演员相当于演奏不同乐器的乐手,那么,调整每一位乐手的状态,并将他们组织起来奏出和谐乐章的指挥家,就是配音导演。
从熟悉剧本内容、前期导演意图,到总体把握作品的声音状态、确定每个角色的声音、调整不同角色的声音搭配,后期导演是沟通前期编导与后期配音的桥梁。如果碰到译制作品,配音导演的工作就更加复杂。“由于前期演员的表演内容、时长是确定的,我们在配音前需要把翻译稿中的台词调整到合适长度和口型,并让译文风格符合作品内容与人物个性。”配音演员、配音导演藤新说。
由于话筒前配音与镜头前表演大不相同,不少演员进了录音棚找不到理想状态。此时,配音导演就要想方设法启发演员。比如,一遍遍带着演员说词,看看哪一遍的效果最符合人物;帮助演员给台词打拍子,找到合适的语言节奏。有时,配音演员需要用气息变化来表现角色摔倒等动作,配音导演往往会在摔倒的瞬间推配音演员一把,帮其抓准气息变化的感觉。
启发、引导而不是直接教演员,这是优秀配音导演的共识。“我在配音导演工作中尊重演员的风格,只要不出格、不跳戏,一般不会要求演员修改。”藤新说,完成录音之后,他还要跟音效、混音等环节沟通,保证作品声音的最终呈现效果。
转型带来新机遇
传统的影视剧配音,总有前期演员的表演可依照。而广播剧、动漫、电子游戏等新的艺术形式则需要演员用声音表演,把静态的形象或文字描述丰富、立体起来。藤新说:“如果说影视剧的配音追求浑然天成,让人感觉不到声音是配上去的,那么广播剧、动漫、电子游戏等的配音则需要演员从零开始创造,更多地发挥创造力和个性。”在赵岭看来,这个过程正是从配音演员向声音演员转型的过程。“不再是给别人‘配音’,而是直接用声音创造一个形象,赋予其思想和灵魂,这对声音演员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赵岭说。
藤新拥有从事广播剧、动漫、电子游戏等领域声音工作的丰富经验,他表示,创作这类作品,要求演员有更强的理解力,不通过他人的形象、表演而准确理解编导的意图,进而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创造力、控制力完成人物塑造和作品演绎。
近日,一则新闻给赵岭带来很大触动,即世界上首部以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纪录片已经问世。“这部纪录片使用的是配音前辈李易老师的声音,这是一种很好的致敬与怀念。同时也让我思考,当声音的采样、拼接等技术日臻成熟,鲜活的个人声音怎样才能不被技术所取代?如何鉴定、确立演员声音的版权,使之获得法律全方位的保护?面对新的形势,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更加多元的能力?”赵岭说。显然,赵岭的思考也是声音行业共同面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