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讯(记者 张 婷)白天乘坐东风汽车颠簸赶路,晚上在乡镇、村屯里的简易舞台上演出。演出结束后,就在当地的农猎民家里过夜。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乌兰牧骑队员的日常。
鄂伦春,意指“山岭上的人”或“使用驯鹿的人”。鄂伦春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游猎于外、大、小兴安岭的古老民族。成立于1963年的鄂伦春乌兰牧骑,根植鄂伦春民族文化的土壤,以灵活多样的艺术形式展现着鄂伦春民族独具特色的狩猎文化、森林文化和民族风情,深受全旗人民欢迎。
鄂伦春乌兰牧骑常年坚持深入当地最基层的农猎区,以文艺演出为当地群众送去欢乐的同时,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艰苦条件下,队员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演出质量过硬。“农猎民把我们当成亲人,甚至把观看我们的演出视为一种荣誉。”鄂伦春乌兰牧骑队长何振华说。
从小热爱唱歌的鄂伦春族青年演员关凯丹2003年加入鄂伦春乌兰牧骑,如今,她被大家亲切地誉为“森林百灵”。在一次演出时,关凯丹演唱了一首《鄂伦春哟,祝福你》,欢快的曲调和中西结合的唱法引人入胜。一曲结束,一位当地老阿妈走上前,拉住关凯丹的手说:“姑娘啊,你唱得太好听了,这样的唱法我还是头一次听到。再给我们唱两首吧。”演出结束后,关凯丹专门找到老阿妈,为她开了一场“音乐会”。
与基层的紧密联系,使得鄂伦春乌兰牧骑队员们创作出了不少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文艺佳作。近日亮相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大型原创民族歌舞诗剧《山岭上的人——鄂伦春》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该剧艺术总监吴莽说:“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彰显时代气息。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要以乌兰牧骑独有的文艺形式,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民族政策传达到百姓心中去。”
《山岭上的人——鄂伦春》以鄂伦春族在兴安岭的原始狩猎生活场景为主线、以一个鄂伦春族婴儿的成长为暗线,将古朴凝重的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元素相融合,展现了森林狩猎民族的特色文化。鄂伦春族人勇敢勤劳、崇尚自然、豁达开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特征在剧中得到生动展示。艺术总监穆青、吴莽,视觉总监乔木,总导演阿拉腾巴格那,编剧江东,作曲张树岩、那日苏,作词高山等人的齐心协力保证了这部剧的优良品质。编创上,该剧牢牢把握本民族纯真古朴、坚韧不拔的品质,几乎看不见过分的艺术修饰;思想上,深入挖掘鄂伦春文化的精髓,以激发共鸣;表现形式上,该剧充分展示民族传统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灵活运用现代舞美手段,融知识性、观赏性、艺术性为一体,表达出了唯美浪漫、厚重深邃的诗意。
面对京城观众,朴实的鄂伦春人放声歌唱、自由舞蹈,绽放出了真挚美好的笑容和令人刮目的风采。55名演员中,除了鄂伦春乌兰牧骑专业演员,还有多位普通鄂伦春族山民。这些山民属于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像演员白色柱的祖辈都是远近闻名的“莫日根”——鄂伦春人眼中的英雄。鄂伦春自治旗实施全面禁猎后,白色柱第一个交出猎枪转而耕地。剧中,59岁的白色柱依然有着“鹰一样的”眼神,到位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独一无二,质朴感人。鄂伦春乌兰牧骑作为一个县级艺术团队,他们的艺术水准和表现力一点儿不含糊。用舞蹈的形式将鄂伦春族丰厚的民族文化、坚韧的民族精神完完全全展现出来,非常了不起。对于《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承载的意义,仅用艺术创作的眼光去审视是不够的,它还为广大的基层文艺工作团队树立了精神标杆。”江东说。
据了解,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鄂伦春乌兰牧骑迅速开展了文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的“六进”活动,以文艺演出形式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一定会按照习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要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吴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