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地跨剧种传戏的新成果
2018-01-22 09:45:0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中国文化报讯(文/刘 茜)孝庄太后富有传奇的一生屡屡被搬上荧幕,舞台上关于她的作品并不新鲜,但由山西省晋剧院创排的《孝庄长歌》1月11日在太原市甫一首演,仍让人眼前一亮。
据该剧总导演、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冯玉萍说,现在看到的虽然是晋剧版,对她而言却是《孝庄长歌》3.0版。何来3.0版?有3.0版就应有2.0版、1.0版,只是此前的两个版本与晋剧无关,作为评剧艺术家,冯玉萍曾于2016年、2017年主演评剧《孝庄长歌》,该剧是由沈阳市文联、冯玉萍艺术工作室与沈阳师范大学共同打造,为冯玉萍量身定做,也是一部挖掘辽宁本土历史题材的戏剧作品,评剧《孝庄长歌》还是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在校园巡演,演出已有40多场。此次冯玉萍转身为总导演,和山西省晋剧院共同打造了这一晋剧版的《孝庄长歌》。

晋剧《孝庄长歌》的首演效果是好的,这一点从1月12日晋剧《孝庄长歌》专家研讨会就可以看出。薛若琳、王蕴明、毛时安、傅谨、安志强、徐培成、郑永为等多位专家对晋剧的成功改编表示祝贺。专家认为,晋剧《孝庄长歌》不仅在剧本创作上有提升,在唱腔、表演、舞美、服装、灯光等方面都有新呈现。剧目通过祝寿、定情、争位、赠玺、鞭尸、读袍6场戏,艺术地再现了孝庄太后的传奇故事,突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主题。
除了研其果,还要究其因。晋剧版《孝庄长歌》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其鲜明的创新点和探索性不仅值得业界加以关注、仔细琢磨,还应进行总结、有所启发。
第一个关注点,就是冯玉萍从著名演员到导演的华丽转身。这个转身不光惊艳,而且很不简单——达到了冯玉萍艺术创作的新高度和新进展。而且,通过“名家传戏”,她教出了好学生。
众所周知,冯玉萍在近30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形成了独特的演唱、表演风格。凭借其所塑造的“三个女人”摘得三度梅花奖(一度梅、二度梅、梅花大奖),孝庄是冯玉萍艺术生涯中的“第四个女人”,是她近年来一直寻求突破的新的舞台形象,这个角色不仅要有历史感,还要有血肉、有深度、有审美新意。她理解并塑造的孝庄具有为大爱舍小爱的精神,“孝庄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但她隐忍大度,辅佐了两代帝王,成就了大清朝,这恰恰是她伟大的地方。”
冯玉萍完成了从演员到导演身份的转变,过程无疑非常艰难,却也实现了她艺术生命的又一次绽放,她本人的艺术修养、戏剧审美得到了更加彻底、完整地体现。如对剧本进行了改动,评剧中孝庄绣了37个袍子,晋剧改为37年绣一个大袍,袍上绣的是大清版图,这种改动被很多专家称赞是“神来之笔”。而且她只用了50天,就将剧目改编到了晋剧舞台。高效的背后,有她自觉而主动的努力付出,放弃午间休息,每天坚持工作12个小时,尽管与人亲善,对待演职人员的排练却不敢丝毫放松,严格要求。
倘若进一步地与冯玉萍接触,人们不难发现,她绝对不仅是在自身艺术道路上去不断探寻、更上层楼,更有着培植新人、寻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良苦用心。“我已经不年轻了,但我得好好传承戏曲艺术。目前我有10个徒弟,他们不仅有唱评剧的,也有唱晋剧、吉剧、辽剧的。”
晋剧《孝庄长歌》中的孝庄太后由冯玉萍的弟子刘红霞饰演。刘红霞只有27岁,是晋剧舞台上的新星。以前唱小旦,在这部戏里从小旦跨到了老旦,在表演上更注意角色的内心活动。她饰演的孝庄太后无论在身段、念白上都和老师冯玉萍很像,剧中大段唱腔处理得饱满、明亮,对角色的情感体验到位。整台戏演员完全以青年人担纲,平均年龄只有25岁。
应当说,冯玉萍的这种传承方式,是有开拓性的,先自己深入体会了这个剧,再手把手教给学生,通过舞台调度完成新的剧目创造。艺术之路本来就是多枝桠的,这并不是说优秀演员都去转型做导演,而是说 “真教、真传、真推出”的精神值得大力弘扬。
第二个创新点,即是跨剧种、跨地区的合作形式有积极意义,使得一个成熟剧目得以再度提升。
剧目移植架起了地域交流的桥梁。评剧《孝庄长歌》创作缘起就是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已经十分成功。在此前提和基础上,山西晋剧院意图在移植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而今终于把晋剧版《孝庄长歌》立到舞台上,既要有保留又要有创新,为晋剧添加新色彩。
近年来,各地纷纷着眼当地文化资源的挖掘,体现地域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的多样性。其实,倒也不妨适当打破历史名人的地域性,以更广大的胸襟开阔创作思路。
总观之,晋剧《孝庄长歌》是山西和辽宁两省地域文化的交流结出的花朵,还是“名家传戏”孕育的桃李芬芳。这正是戏曲人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坚持,对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