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凤县:文化扶贫铺就百姓致富路
2018-01-09 09:54:0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通讯员 刘 涛)“我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建起了新房,开了农家乐,2017年挣了两万多元,实现了脱贫。”日前,陕西省宝鸡市凤县红花铺镇永生村贫困户兰永玲在接受采访时高兴地说。2017年以来,兰永玲直接受惠于凤县实施的“旅游+扶贫”措施,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和日益红火的乡村休闲旅游,办起了农家乐,成功脱贫。展望未来,兰永玲表示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近两年来,凤县围绕“扶志、扶智、扶德”开展“三扶”工作,将文化扶贫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着力推动区域文化和经济不断发展。
文艺登台传递脱贫之志
“贫困户的脱贫标准是什么?”主持人话音刚落就有不少观众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是日前凤县举行的“助力脱贫攻坚,添彩美丽乡村”脱贫攻坚政策宣传暨美丽乡村行巡演系列活动中的一个场景。凤县采取文化下乡、文艺登台的形式扶志、扶智,在系列巡演中,除有舞蹈、朗诵、说唱、快板、秦腔等多种形式的节目外,还在表演中穿插了脱贫攻坚知识问答。
两年来,凤县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扶贫扶志的好办法,在秦岭山区上演了一出出文化扶贫的“大戏”。
文化扶贫离不开口和笔,为此,凤县开展了一系列“讲故事”的活动。近日,在凤县留凤关镇喇嘛泉村的文化广场上举行的“院坝里说事、板凳上交心,脱贫户讲致富故事”活动中,曾经的贫困户王海明讲述了自己发展土鸡养殖脱贫的故事,乡亲们的阵阵掌声中饱含赞许、钦佩,更有“他行,我怎么就不行?”的反思。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一个个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脱贫故事,经过讲述人的口和笔,传递到了乡亲们的心里。
近年来,凤县树起群众身边的脱贫典型50多个,通过进村入户宣讲、电视播报、科普大篷车宣传、文艺巡演、观看脱贫攻坚专题视频、庭院说事会等渠道和手段进行广泛宣传,不断激发贫困户的脱贫之志。
扶智、扶德推动观念转变
扶贫先扶志,只有解决了贫困的思想根源,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为此,凤县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在凤县,农家书屋遍及全县66个行政村,每天借阅各种图书的群众络绎不绝。同时,分布在各个乡间村落里的文化广场,不仅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还吸引了不少城里人的目光。大山深处的永生村成了知名的旅游村之后,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村里自费两万多元购买了一个多功能移动式舞台,经常在假期或周末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村民和游客同台竞技,欢歌乐舞,不亦乐乎。一些贫困户甚至还在舞台边支起了山货摊,做起小买卖。
良好的村风村貌不仅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前提,更是鼓舞脱贫干劲的软实力。为此,凤县创新扶贫手段,把“扶德”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大力培育追求上进、自强不息的社会新风。“要过上好日子,‘德’是关键。”凤县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表示,围绕一个“德”字,凤县在文化扶贫中,广泛开展了“最美凤县人”“感动凤县人物” “百名孝子”“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等各具特色的评选表彰活动,用典型带动贫困户,用榜样激励贫困户。此外,凤县还通过建设村史馆等方式,有力推动乡村群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文化旅游资源聚集创业之能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凤县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脱贫致富工作紧密结合。不少地区及文化单位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建立起长效机制,在促进贫困群众集体脱贫、改变乡村落后面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托凤县独具特色的马勺脸谱、刺绣、剪纸等技艺,凤县文化部门联合当地文化企业和教育机构,对贫困户中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中青年免费进行山核桃工艺品加工、马勺脸谱绘画、根雕根艺制作等技能培训,变“输血”为“造血”,让更多的贫困劳动力端起新“饭碗”,赚起了“文化钱”。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凤县以秦岭花谷产业带为主轴,加快乡村旅游产业项目布局,先后建成了东河印象、红花风情、荷塘月色、渔家灯火、凤州古城等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凤县文化广电局(文物旅游局)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仅秦岭花谷沿线就有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实体139家,乡村旅游农民受益面达62%,从业人员中当地农民就业比例达到86.7%。
“我们探索形成了产业带辐射型、龙头企业拉动型、景区建设带动型、合作社互助型和特色资源转化型5种旅游扶贫模式。”凤县县长张帆表示,下一步,凤县将借十九大的强劲东风,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让贫困群众更多地享受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做到真正脱贫。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