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讯 央视新近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开播后广受好评。节目历经两年研发,其中有相当长的时间用来拟定博物馆和文物。至于呈现哪些“国家宝藏”,节目总导演于蕾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称,不一定要选一级文物,不一定是用材珍贵、工艺考究的文物,“我们想要挑选的是那些背后充满了人文精神和情怀的东西。每一个文物能够被挑选出来,都是因为它有着荡气回肠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到今天都还在产生影响。”
《国家宝藏》节目总导演于蕾曾经担任央视春晚总撰稿,对文本要求很高,希望它有趣又有营养。节目中呈现的内容都是基于大量史料调研,讨论之后才定下来的。于蕾认为,任何一个好节目,都是在讲故事。《国家宝藏》中“前世传奇”有很多故事是演绎出来的,但都是基于史料的合理猜想,比如第一期李晨扮演的宋徽宗和《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的对话,王希孟在十八岁的年纪便画出了这幅中国画历史上有名的“宋朝版航拍中国”。于蕾说,《千里江山图》留给后世能够研究的,就只有图上蔡京的那段题跋,节目组根据这个题跋合理猜想了一个故事,于是有了王希孟书生意气顶撞蔡京的设计。
再比如首期中在介绍宝物石鼓时,讲述了司马光父子守护石鼓的故事。于蕾说,其实在宋史上并没有这种记载,但是节目组查了史料之后,知道他的父亲司马池是一代名士,受皇帝之托在四处寻觅石鼓,他寻找石鼓的时间,司马光大概就是七八岁的样子。“这和我们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传说,基本上时间相符,而且据说司马池很爱这个儿子,去到哪里都会带着他,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合理的演绎。”
《国家宝藏》最大的亮点应该是让不会说话的文化“活起来”。在节目中,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讲述国宝的前世,而考古学者、文博人员、讲解员作为“今生人物”讲述国宝的当下,用小品讲故事的形式串联,穿越古今,串起了国宝的前世今生。
《国家宝藏》尝试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于蕾将它定义为“纪录式综艺”。在于蕾看来,纪录并不只是这个节目的手法,而是某种气质。纯纪录片相对来讲比较阳春白雪,把纪录和综艺两者结合起来之后,希望节目能有一种“文化的、知性的贵气、系出名门的气质感,但是它又有能够跟所有人相亲近的外在”。于蕾说,这样才能够达到让更多普通人走进一个高端领域的目的。“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如今,博物馆文化已经成了年轻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多个博物馆馆长介绍,30岁以下的参观人群比重达到七成左右,博物馆文化的青春化、时尚化成为大势所趋。故宫,作为文博界的超级大IP,近年来在展览、文创、纪录片、电影、话剧方面动作不断,已然成为一大“潮牌”。
除了故宫博物院是一开始就定下的,其余8家博物馆则没有太多概念。于蕾在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聊过后才得知,有八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这八家博物馆确实也代表了我国博物馆行业发展第一梯队的水平。未来还会拓展更宽的领域。”
文物的选择同样花费了大量气力。首先是由各大博物馆提供给节目组一个备选名单,然后节目组再研究。
在最终拍摄的文物里,既有《千里江山图》这样的明星级国宝,也有此前并不为人熟知的石鼓。“我们组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石鼓,但故宫专家第一反应就跟我们说,(拍摄)石鼓应该没有问题。我们当时都很惊诧。”石鼓是什么?背后有什么故事?为什么叫中华第一古物?为什么历史上从宋徽宗到苏轼,再到乾隆,这么多名人都跟它发生着各种各样传奇的关系?于蕾说,节目想做的是一个文化普及的事情,所以在挑选文物时会找一些有代表性的,但也会找一些大家可能不那么熟悉,但实际它背后所代表的情怀和价值观都应该传达给观众的东西。
为了串联起每一件宝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节目特别邀约张国立作为001号讲解员,并邀请了众多艺人担任“国宝守护人”。
27件“国之重器”文物,27位明星“国宝守护人”,在于蕾看来,对大部分普通观众来说,明星担纲国宝守护人是一开始触发他们前来观看节目的理由。“但是我相信最终吸引并传达给观众的,一定是我们国宝背后的故事,节目中间流露出的动人情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