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讯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座厚重悠久的文化古城,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京味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就是老城区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具有深深的时代和社会的烙印,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北京城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演绎了老北京人生活方式独有的“京味”特色。在众多胡同之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八道湾胡同由于较好地进行了保护和升级,使这里保留了独特的韵味。
八道湾的由来
八道湾胡同曾经是河湾,它作为胡同形成的时间至少早于1573年,晚于元代,距今有440年以上的历史。
元代时,地图上还未见八道湾胡同的雏形,因为八道湾一带地势低洼,这里是高粱河西河的一个河湾。后来,八道湾这条河湾因无水涵养而逐渐干涸,这片洼地上便有了住户。随着居民逐渐增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胡同。1421年明永乐迁都北京后,对北京的胡同进行了修建。由于这一带的房屋没有正式的规划,都是沿沟渠搭建而成,回弯曲折,因此这条胡同得名八条湾胡同。
在当时,人们使用的汉语语音还不是现在的普通话,是使用一种叫近代音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在《中原音韵》中,“条”与“调”均属于萧豪韵。因两字读音相同,在书写当中经常混淆,故“条”逐渐演化为“调”,因此八条湾改名为八调湾。后因在日常的交流过程中,由于“调”为多音字且地图上没有音调标注,为了避免再念错、写错,故用与“调”相似音的“道”代替。至此,八道湾这个名字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曾经的过往与辉煌
胡同作为城市的支脉,承载着历史流动的痕迹。这些痕迹,也是这座城市文化的独特体现。
相较其他胡同,八道湾胡同颇为窄小、曲折,越往西越狭窄,到最后分成了两路,通向赵登禹路。胡同中按照坐北朝南的规格筑建,内部院落多为如意门和墙垣门。
谈到胡同文化,就必定会谈到与之相关的建筑——四合院。四合院是老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胡同文化的内涵所在。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的,胡同不仅仅是将院落联系起来,更是将文化的脉络联系起来。它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丰富积淀。
八道湾胡同也不例外,虽然胡同中大部分院落估摸较小,但俄国诗人爱罗先珂、抗日将领冯占海将军等都在这里居住过,当然,这些院落中最著名的便是十一号院了。
十一号院旧时曾是大宅门格局,宅内分正院、后院和西跨院三进。1919年年底,鲁迅买下了这座院落,与二弟周作人共同居住,后来又把远在浙江绍兴的母亲、原配朱安和弟弟周建人接来。从此,这座四合院便跻身现代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那些重要建筑之列。蔡元培、郁达夫、胡适等都曾来此相聚。就是在这个院子里,鲁迅写下了《故乡》《阿Q正传》《呐喊》等传世经典。
自从周作人去世后,八道湾十一号便收归国有。多年来,这座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院落保护状态不佳,后来这里渐渐挤满住户,院内杂乱不堪,早已不复当年旧观,甚至险些被拆毁。
让历史活在当下
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具有巨大影响,是比物质更能震撼人心的脉搏。
国务院在9月底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指出,传承保护历史文脉,努力把这张“金名片”擦得更鲜亮一些,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完善保护实施机制,结合疏解非首都功能,在文物保护腾退、平房区更新改造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强老城整体保护,重塑首都独有的壮美空间秩序。让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永续利用,同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发挥出更大的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
为了对八道湾胡同加以保护,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中部在此地落成,校址将整条八道湾胡同囊括其中,使八道湾胡同成为校园的一部分。
学校秉承“原状保护,实现较为合理的使用”的原则,请专业施工队对旧居进行修缮改造。校区内的建筑设计采用了低层的仿四合院式的建筑群落,各栋教学楼之间采用颐和园长廊的建筑风格,把整条八道湾胡同建成历史文化长廊,使其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使老胡同有了新容颜。
原来著名的八道湾十一号宅院改造后,院落一部分被改造成鲁迅书院,作为图书馆供学生使用,其余部分按照原来的布局再建,命名为周氏兄弟旧居。从国学馆、金帆音乐厅、志成楼、鲁迅旧居到教学楼,或传统,或现代,用不同的建筑风格描绘出老胡同的新空间意象。
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关于八道湾胡同的选修课,通过研究八道湾胡同的历史、门牌号、石狮子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为此,学校还成立了学生组织立人讲解团,并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小讲师的招募。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立人讲解团主要是向前来参观的国内外团队介绍八道湾胡同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与文化。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将中国的文化内涵展示给前来参观的人们。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散发出新的光芒。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只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才能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