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讯(记者 王晓阳)昨天,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发布消息称,著名女摄影家侯波,11月26日22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她的丈夫、著名摄影家徐肖冰去世时间是2009年10月27日23时03分,享年93岁。侯老去世后她的家人表示:遵从侯老遗愿,去世后不搞任何告别仪式,老人的骨灰将和他亲爱的老伴一起撒在家乡的运河中,与人民永远在一起。
为毛主席拍摄400多张照片
徐肖冰侯波夫妇是新中国著名摄影家,他们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拍摄了大量写真,用镜头生动记录了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这一对著名的革命摄影家伉俪,从延安时期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用手中的摄影机和照相机,记录下了大量有重要文献、史料价值的纪录片和照片。其中不乏《论持久战》、《解放全中国》、《开国大典》、《畅游长江》等不朽名作。伴随着20世纪风起云涌的历史,侯波为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领导同志专职摄影达12年之久,留下了4773幅作品。目前对外公开的700张毛泽东主席的照片中,有400多张是她拍摄的。开国元勋们工作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她凝固在一张张照片中,成为永恒而珍贵的历史瞬间,以一种云淡风轻的姿态,讲述着历史的厚重。她的作品塑造了一代领袖人物的光辉形象,拉近了领袖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这些作品最终成为宝贵的历史影像档案,世代留传。
与《北京晚报》的深厚情谊
2700多件作品捐献给家乡
1991年,徐肖冰侯波两位老人将一生创作的2700多件电影、摄影作品捐献给了徐肖冰的家乡浙江桐乡,2013年其子女又捐献了7000多件摄影、图书、资料等。徐肖冰侯波纪念新馆2014年在桐乡建成开放,成为瞻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风范、感受烽火岁月、重温革命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年,92岁的侯波获得由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颁发的中国摄影终身成就奖。
侯波是开国大典当天唯一的女摄影师,她拍下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新中国成立那令人激动的一瞬间。她后来多次在采访中回忆这个情景,也给年轻人讲了很多老一辈的故事。开国大典当天用的是一个普通120相机,只有12张底片。那时候胶卷都是从香港购买,非常稀缺,当天也只带了8个胶卷。她的相机只有一个标准镜头,没有广角镜头,只能对准城楼上的领导人。但城楼上很窄,那天人又很多,最主要的是,苏联记者是中国方面请来拍摄纪录影片的,最佳的拍摄位置当然要先满足他们。当时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站的位置是城楼的前廊,所以要想拍摄他们的正面镜头,侯波就要冒着掉下城楼的危险,把身体探出墙外。“就在毛主席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刹那,我的快门同时按下。”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不停地走动,侯波就要不停跟着拍照。当她看到毛泽东走到天安门城楼右边时,想拍一个带天安门城楼的毛泽东侧身镜头,但由于空间十分有限,她一再往后撤身子,但还是取不到满意的角度。正在这时,旁边有人抓住她的衣角说:“你放心大胆地取景吧,我抓住你。”拍完后,侯波收回身体扭头一看,帮忙的人竟然是周恩来总理。这温暖的一幕让侯波永生难忘。
徐肖冰侯波夫妇是《北京晚报》的老朋友,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晚报》复刊之初曾有多位记者与两位摄影家有过交往和对他们进行采访。昨天侯波去世的消息传来后,《北京晚报》原著名摄影记者司马小萌接受了现任《北京晚报》记者的采访,她回忆了一些当年和两位摄影家的接触。在那个时候司马小萌的眼中,侯波是老革命、是摄影前辈,“但是她和徐肖冰老师的谦和及平易近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司马小萌回忆起她和侯波老师有一次一起乘飞机去上海参加一个摄影活动,一路上,侯波老师非常谦逊和蔼地和她拉家常,并没有谈到一句有关摄影的话题。“后来,侯波老师主持成立中国女摄影家协会,邀请我参加,但当时报社的工作太忙了,我就没有参加,后来一直觉得对不起侯波老师呢”,司马小萌说。
1999年9月30日,徐肖冰侯波夫妇和老摄影家孟昭瑞、高梁等结伴重回当年举办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广场,他们抚今追昔、感慨不已,本报记者张风在现场留下了这个感人的瞬间。
她的一生杰出而又平凡
侯波1924年9月17日出生,山西省夏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荣誉主席,宋庆龄基金会名誉理事。侯波于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先后就学于陕甘宁边区中学、延安大学高中、延安女子大学。抗战胜利后,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从事摄影工作,历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照相科科长,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长。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吕静波在缅怀侯老时说:音容犹在,笑貌依然。她那活泼诙谐的语言、慈爱恬静的笑脸、瘦小而坚强的身影以及对摄影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思念。侯老的一生是杰出而又平凡的。她用手中的照相机真实记录了新中国建立初期这一段重要的历史。她的作品塑造了一代开国领袖人物的光辉形象,拉近了领袖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这些作品最终成为宝贵的历史影像档案,世代留传。侯老一生从来不张扬、不炫耀,永远保持平和低调。在生活上朴素节俭、平易近人,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她在很多场合多次说过:“中国有许多优秀的摄影师,由于历史的偏爱,我才能成为这样一个幸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