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300年历史油纸伞冀望旅游重获生机
2017-11-19 09:24:00 来源: 云南日报

云南日报讯 裤腿与皮鞋还沾着水泥,沿木楼梯爬上自家二楼后,郑加奖就从“泥瓦匠”转变为“油纸伞匠人”,削伞骨、绕边线、裱纸、绘伞面……记者18日探访云南腾冲荥阳村油纸伞传承人郑映海的家,儿子们继承下这位90岁父亲手艺与愿望。从中原传入边地腾冲的油纸伞制作技艺,历经300年后,仍未消失,冀望在旅游中重获“生机”。

腾冲地处云南西部,与缅甸接壤,被称为“极边之地”。荥阳村制作油纸伞历史,要追溯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郑映海祖先将从中原传入腾冲县城的油纸伞制作技艺带回村里,开设制伞作坊。“之后村里学得手艺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全村90%的人家都在做油纸伞。”郑映海三儿子郑加奖说,荥阳村油纸伞曾一度供应整个滇西市场。
  郑映海告诉记者,他12岁跟着父辈学习制作油纸伞,8年后,工业时代的洋布伞就从缅甸闯入腾冲。“20岁时,第一次见到缅甸运来的洋伞,金属伞骨,比油纸伞结实耐用。”
  在中国沿海地方,油纸伞迅速被洋布伞取代,腾冲由于地处边疆交通闭塞,直到上世纪80年代,油纸伞才从市面上退出。郑映海说:“80年代为了生计,放下油纸伞,我又学做编箩筐、篮子。”“全村人都放弃了油纸伞,我的三个儿子也为生计,都没学做油纸伞。”
  选择做“泥瓦匠”的郑加奖说:“父亲十分希望这门手艺继续传下去,但他也很理解我们。”那以后,仅有郑映海闲暇时偶尔做一把伞,腾冲油纸伞制作技艺差一点就消失。
  机缘巧合,2008年云南一民族文化单位到荥阳村搞培训,了解到郑映海制作油纸伞的技艺,便向郑映海提出收购油纸伞。“他们给钱让我们做,做好后他们收走。”郑映海告诉记者。至此,油纸伞又为郑家带来经济收入,他三个儿子也开始学习油纸伞制作技艺。
  近些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多文化需求越来越高,不少几近消失的民居传统工艺又重获“生机”。腾冲当地政府为发展旅游业,大力度支持恢复当地非遗技艺,并在城中开设一条“非遗街”,郑家的油纸伞被请进“非遗街”,慢慢迎来自己的销量。
  “虽然有销量,但不赚钱啊!”郑加奖说,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做一把伞要耗费一天时间,一年只仅能做出200把,除去材料成本只赚到2万4千元左右,比他外出打工少了很多。“我40多岁了,孩子也长大成家,现在压力没之前大,这才有精力来坚持做油纸伞。”
  他告诉记者,虽然赚不到多少钱,但从2008年开始,随着腾冲当地旅游趋热,油纸伞价格一直在上涨。如今,荥阳村陆陆续续有人家开始制作油纸伞,数量达7家。有300年历史的腾冲油纸伞或在旅游经济中重获“生机”。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