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晨报讯 重庆图书馆镇馆之宝将首次对外展出 这套古籍,花了395片金叶子才买到。洒金的蓝色封面,虽历经800余年仍清晰可见,翻开泛黄的书页,每页10行笔画刚劲、字硬如骨的小字墨色依然鲜艳。
《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
这本来自宋代的古籍,就是重庆图书馆的镇馆之宝——14册的巾箱本《名公增修标注隋书详节》。它的价值,在70年前就达到了“一页图书一叶金”。
今天下午两点,重庆图书馆建馆70周年特藏文献暨保护成果展,将在重图二楼拉开帷幕,深藏重图数十年的镇馆之宝将首次亮相。
395片金叶子换回珍贵古籍
《名公增修标注隋书详节》共二十卷,是对八十卷《隋书》进行删节后的精读本,由宋代史学家吕祖谦编辑。
《通志》
重图馆长任竞说,这套书共14册,保存完好,是非常珍贵的南宋刻本。整本书的开本只有A4纸的一半,书封使用洒金纸,纸已发黄,每页10行,每行不超过20字。
由于开本较小,这套书又被称为巾箱本。“巾箱是古人放头巾或零碎杂物的小箱箧,古人为携带方便,特意出版开本较小的书,方便放入巾箱中。”
任竞说,这套镇馆之宝由重庆已故著名藏书家李文衡捐赠。
当年李文衡究竟花了多少钱购买这套镇馆之宝?他曾在《天津李氏荣先阁藏书杂记》一文中说“以页数论价”。
说起这套书被购回的经过,李文衡的儿子李吉录说,抗战胜利后,在上海经商的父亲看见许多外国人正在大肆收购各种中国的古籍图书,为避免这些国宝流失海外,父亲看见好书就买。当时在上海的许多文物商贩听闻之后,每天清早就排在父亲上海寓所的门口,由家里的管家递进清单供选,《名公增修标注隋书详节》就在其中。
李吉录说,当时父亲看到这套书后,发现是嘉业堂的旧本,非常珍贵。而售卖此书的书商开价也不低,按页出售。这套古籍共395页,李文衡花了395片金叶子才买到。在专家眼中,这套古籍已是无价之宝。
由于担心船运可能会影响古籍的保存,李文衡将他在上海收购的大量古籍全部用飞机空运回重庆。并从1952年开始,将自己平生所藏的44000余册藏书,分三次全部无偿捐献给了重庆图书馆。
清代殿试卷跨越200余年
“殿试又称廷试,是封建时期帝王选拔国家高级人才的一种规制。”任竞说,它源于汉唐,定制于宋。“唐代武则天时,曾在洛城殿策试贡士,是殿试的开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盛行1000余年的科举制度被明令废止。”
重庆图书馆典藏的一批清代殿试考卷共计81份,上起清初顺治朝(1644~1661年)、下迄清末光绪朝(1875~1908年),共历9代皇帝、200余年,地域范围涵盖四川、浙江、江苏等15个省份,其中川渝籍考生试卷有37份。
清代殿试卷
据文献记载,清代的科考举人们完成的殿试卷,统一存入内阁大库。然而经年累月,随着改朝换制,加上看管不善,不少殿试卷要么被吏役偷走,要么被虫鼠吃掉。
“我馆所藏清代殿试卷,系解放初期由著名教育家傅增湘先生所捐赠。目前国内对于清代殿试卷的收藏,除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南京图书馆外,成规模的尚不多见。”任竞说,正因如此,重庆图书馆所藏殿试卷显得弥足珍贵。“此批殿试卷数量庞大、跨时长久、地域广泛,保存比较完整,在全国实属罕见。”
据考证,这批殿试卷中,考取功名最高的举人是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进士李调元,他的名次是二甲第十一名。
说起“唐宋八大家”,大家都知道有四川眉山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兄弟三人,在当时的四川文坛对他们还有“一门三进士”的美誉。
而比他们更胜一筹的是四川罗江县的“一门四进士,两院三翰林”的李氏四才子——李化楠(清乾隆七年进士)、李调元(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李鼎元(清乾隆四十三年进士)、李骥元(清乾隆四十九年进士)。
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通志》
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诞生在什么时候吗?就在我国宋代,它的作者是宋代著名数学家郑樵。在重庆图书馆里,就藏有这本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通志》。
《名公增修标注隋书详节》
任竞说,这套《通志》共有200卷,分《传》《谱》《略》三部分,构成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其中《略》52卷,是全书的精华所在,也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校雠略》、《艺文略》是研究中国目录学、校雠学的重要文献。
郑樵以一人之力、五十年之学、三年之功,在条件艰苦、资料不能齐备的情况下成就这样一部鸿篇巨制,实属不易。《通志》的体例和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任竞说,重图所藏的《通志》为元至治二年刻本,印制纸张为明弘治时期公文纸。纸的背面印刷《通志》正文,而纸的正面记录有当时的公函文字。因此,该书同时承载了两个时期的不同文献内容,具有极高的文献和学术价值。
朱棣嫡后仁孝皇后亲手写劝善书
《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为明成祖朱棣嫡后仁孝皇后徐氏所撰,书中辑录历代儒、释、道三教劝善惩恶言行,取其言为“嘉言”,采其事为“感应”,分别编录而成。全书共二十卷,首为永乐三年徐氏自序,次为丘福、胡广启作序。
这样一本珍贵的古籍图书,也藏于重庆图书馆之内。任竞说,这本书的序文末尾和各卷卷端钤有“厚载之记”朱文方印,这个印是明朝皇家内府用印,由此可见此本为内府原刻本。
明代财力雄厚,不管是官刻或是私刻都不惜工本,所刻之书非常讲究。而内府刻书要求更高,从用纸、写刻、印墨等都选用最佳,其成书版式宽阔,刻印精美,字体生动。重图馆藏的《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具有以上内府刻书的所有特点,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
重庆图书馆70岁了 看看它的成长历程
为纪念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为促进世界和平进步所作出的卓越功勋,表达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对他关心、支持、帮助中国抗日战争的感激、怀念之情,在1945年5月18日中国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第17次会议上,与会代表提交“筹设罗斯福图书馆”的议案。
由此开始,“罗斯福图书馆”的建设正式迈上议程。
1946年5月
受国民政府指令,由教育部牵头,于7月在南京成立了“国立罗斯福图书馆筹备委员会”。9月5日,罗斯福图书馆馆址决设于重庆。
1947年4月28日
用8000万元重新设计修缮的三层楼大厦竣工。
1950年4月25日
罗斯福图书馆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人民图书馆”。
1950年8月7日正式开馆
后经核定更名为“西南图书馆”,地址定在两孚支路罗斯福图书馆原址。
1955年5月
经四川省文化局同意,将当时的“西南图书馆”与“重庆市图书馆”“北碚图书馆”合并,成立新的“重庆市图书馆”并于1955年6月1日正式开馆,总部馆址移至枇杷山神仙洞街202号。
1983年5月1日
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的两路口新馆落成。枇杷山馆区作为读者查阅文献资料中心,开展阅览及社会科学参考咨询工作。新馆作为读者活动中心,开展图书流通、阅览、外借以及自然科学的参考咨询工作,更多开放窗口为市民服务。
2007年6月18日
投资3亿、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重庆图书馆新馆拔地而起,重图新馆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成横向的“U”字形状,分东厅、西厅、报告厅三大部分。有阅览座位3000个,信息点1500个,馆内无线局域网全覆盖。此外还附设有报告厅、教室、电影院、餐厅、咖啡厅、宾馆等,是进行学术研究、读书学习、信息交流的理想场所。
2007年新馆开放后
重图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开馆半年办证2.1万个,年办证量较2006年提升1.8万个左右,外借人数约7万人次、外借图书22万册次。
2009年
在西南地区省级馆中率先实现免费开放,接待人数首破百万。2015年接待人数突破210万,全年书刊外借27万人次、85万册次(含通借通还)。2016年上半年,累计办证读者已超过3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