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谈起德国戏剧感情颇为深厚。高尚摄
来自德国柏林德意志剧院的《贵妇还乡》昨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在这场演出开始前,昨天上午,北京人艺演员冯远征、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李亦男与德意志剧院的导演克拉夫特、戏剧构作贝克一起在清华大学对谈。
《贵妇还乡》是瑞士著名剧作家迪伦马特创作于1956年的作品,讲述亿万富婆克莱尔重回故乡,向当年抛弃自己的初恋情人伊尔复仇。她表示,如果谁杀了伊尔她就给全镇每个人100万美元,原本还坚持道义的人们在金钱的诱惑下慢慢丧失立场……这部作品历经几十年的时间打磨,如今依然颇受欢迎,国内外许多剧院都上演过这部作品,北京人艺、孟京辉都曾对其进行过不同诠释,就连黄梅戏名家吴琼也曾经推出过黄梅戏版的《贵妇还乡》。此次德意志剧院带来的这部作品更为关照现实,有意借这部戏中人们投票让伊尔去死的做法,探讨当下德国民众面对移民问题时的态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德国戏剧来到中国,仅本周就有《贵妇还乡》和《国家剧院的绊脚石》两部作品上演。这一版本的《贵妇还乡》也吸引了许多观众的注意。为此国家大剧院特意邀请李亦男、冯远征与剧组主创进行对谈。
这场中西对话以冯远征自认为非常蹩脚的德语开场,虽然曾在德国学习过两年,但已经二十多年没有说德语的他显得有些不自信。可是说到德国戏剧,他依然很有感情,“看到这部戏我觉得很亲切,这种形式的作品在德国很多,他们非常喜欢去解构一些经典作品。”他还透露,当初自己刚到德国时,看这种比较先锋的作品经常什么都看不懂,过了一段时间才慢慢能理解德国人的创作,“他们很认真,做戏会做得很极致。”
中戏教授李亦男表示,中国观众对德国戏剧的了解,也像冯远征一样是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开始接受,“像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前几年请一些德国戏剧进来的时候,中国观众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意见,专家们、戏剧圈里的人会觉得特别好,很多人买最贵的票坐在头一排,但是大多数观众觉得看不懂,觉得这个戏离我特别遥远。”她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德国独特的戏剧构作特点,“他们常常会把经典剧本,结合德国当代社会的现象进行现代化的解读,所以如果我们不加咀嚼地直接翻译,很多时候就没有办法理解。”
冯远征认为,德国戏剧能够做如此之多的解构,也与观众有关。他说,中国戏剧走到今天仍然以纯现实主义为主,我们的创作者很难去做解构,“如果我们的《哈姆雷特》穿着一身中式大褂出来的话,观众就认为你演的不是《哈姆雷特》,看戏的时候他就会一直否定你。”他希望观众们能够带着心去看戏,“如果演员穿着中式大褂演《哈姆雷特》,你不要忙着去否定,先去看、去感受,不用想创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做,等戏散了再去思考,或者根本不用考虑创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做,用心感受就可以了。”
说到德国戏剧在国内越来越受欢迎,冯远征认为当下中国观众对中国戏剧的认知和自信心都有待提高,“前段时间我们剧院演《贵妇还乡》,就有许多观众说这不是真正的《贵妇还乡》。如果换了德国人来演,大家就觉得很新鲜很好看。”
他还表示,北京人艺一直不敢排全本《雷雨》,因为那需要四个半小时,“很多观众是坐不了那么长时间的,到了晚上十点多,他们就得提前退场去赶地铁。”让他不解的是,换了外国剧团的戏,中国观众就能坐得住了,“林兆华导演请来的戏,演四个小时、六个小时、八个小时,中国观众都能坐得住,就因为是外国人演的吗?”他希望随着越来越多的德国戏剧来到中国,让中国观众打开眼界,也能对国内戏剧有更好的认知。(牛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