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行走看世界”,黑色流动图书车身上写着的这几个白色大字,在四月的清晨看来尤其醒目。昨天早上8时,五辆车从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出发,各自“说”了再见,分别向东、向西、向南、向北,奔赴北京图书大厦、西城历代帝王庙、大兴文化活动中心、丰台万达广场、海淀政府大院,开始了世界读书日一天的征程。
“我头一次见这种车”
畅通无阻,车长肖峰驾驶的1号车在西城历代帝王庙内停了下来。他将车体侧面的遮挡板打开,一个迷你世界显露了出来:售卖台、书柜、咖啡机、制冰机,甚至还有电视屏幕、静音发电机和灭火器等装备。这是集图书、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流动书房。当肖峰搬出两个折叠圆桌、八把折叠椅,再将两把大阳伞支开时,阳光底下的阴凉地儿迅速“营造”了出来。
这时,图书车的主角登场了。肖峰和同伴打开置身于车厢内的书柜,30个抽屉托盘拉开来,里面共放着500本左右最新上市的图书;30个支架藏身在书柜的底部,一一搬下支开,再将托盘放上去,迷你书摊几分钟就完成了。
“我头一次见这种车!”突见一个流动书房出现在眼前,很多人眼睛里都闪露惊喜。7岁的双胞胎姐妹安宁、安静看到装在抽屉里的图书,不顾一切地奔了过来,妹妹的小手指向漫画书《父与子》,“我喜欢这本书。”姐妹俩的小手忙碌起来,《长腿叔叔》《神奇校车》一本本翻过,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等在一旁的姑姑。孩子的姑姑刚从美国回国探亲,这一幕感动了她,“书应该随处可见,才能让孩子养成贯穿一生的读书习惯。”她说,真希望这种流动书房能开到更多的地方去。
“以前见过在小货车上卖书的,但盗版居多。这里的书有品质,形式也很新颖。”张先生拿起一本《白说》坐在阳伞下看了起来。他说自己从事金融专业,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想改变自己的阅读品类,读一本杂书。
读者唐书瑶买了杯牛奶,还要了一个电话号码,原来她是繁星戏剧村的工作人员。她发现很多时候,等剧看书在戏剧村成为一个习惯,“什么时候书在戏剧村里无处不在就好了”。
面对新生事物,张先生发表了观点,“找个僻静的地方停车,关注的人少;找个热闹的地方停,又不适合静心读书。这种流动书房还是适合孩子。”在新街口街道办事处供职的李会军也认为,流动书房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停靠地、合适的人群聚集地,否则很难普及开来。
草原孩子儿时梦想成真
流动书房由字里行间书店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合作,以“联合扉阅”品牌面世,2015年推出了第一代。联合扉阅副总经理王思璋说,流动书房正是字里行间董事长贺鹏飞的创意。
贺鹏飞从小在内蒙古草原长大,小时候为了读一本书,常常要骑车十几公里。因为每一本书都来之不易,十几岁时他寻得的余华小说《活着》,至今还珍藏着。也正因如此,很早以前贺鹏飞就有个梦想,不用跑远路,家门口就能看到书买到书。
这个梦想发芽竟是多年以后了。在德国法兰克福参加书展时,贺鹏飞看到大街边停放的咖啡车,美观又方便,眼前突然一亮,“我们的大街上不少都是卖煎饼果子、臭豆腐的小摊,少有心灵绿地。我为什么不开个迷你售书车呢?”
说干就干,流动书房的第一代是由一辆1.5吨厢式小货车改造而成的,车里有书架,也售卖咖啡,但当时设计有台阶,读者需拾级而上才能买书。试运营了一段时间,贺鹏飞一个念头闪过,“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万一摔着了怎么办?”这个方案随后弃之不用。
到了流动书房第二代,手笔更大了,公司添置了七辆小客车,每辆改造费用40万元左右。尤其不易的是,这些车还拥有“蓝牌”身份,这就意味着它们可以奔走在城市乡村各地,而不再像第一代流动车,无法进城。
不管是否消费,欢迎来看书
“不管是否消费,我们都欢迎读者来看书,还能免费借书。”王思璋说,所有借阅的图书交一定数额押金后就可以借阅,还书时押金全部退还。
在试运营过程中,3号车车长许择华和老婆开着流动书房去过环球贸易中心广场、吉利大学,车一停就是两个月。书房在这对夫妇的眼里充满了温暖:很多小朋友每天都会来,那时他们总会想起自己9岁的儿子,他在老家张家口上学。这一幕给许择华带来了启发,他想让儿子和城市孩子一样爱书,就在当地图书馆给儿子办了借书卡。
肖峰也发现,儿童书借阅量相对最大,《长腿叔叔》《十万个为什么》《哈利·波特》系列等,都是借阅率比较高的。很多孩子常常缠着家人买书,抱着书回家的快乐背影令人难忘。
对于那些成年人来说,流动书房的价值是多元的。在吉利大学停留那段时间,肖峰发现大学生看的多买的少,他们更喜欢下了课和同学围坐在一起聊聊天、喝喝咖啡。年轻白领们很喜欢放松减压的书,比如畅销书《喵了个咪》,也喜欢文学经典,如《平凡的世界》《百年孤独》等。“社区补货量大,两天就要补货。但是大学校园补货量小,学生们愿意在网上买书。”王思璋说。
流动书房现在已悄然走出北京,上海最近就租借了一辆车。王思璋想把流动书房推广到更多地方,大家都喜欢,为什么不可以让车子开得更远些呢?
记者手记
好事能否特办?
流动书房是北京阅读季4·23全城尚读活动之一,昨天并未完全运营,此前已搁置了两个月。流动书房处于停顿状态,是因为它们没有正式身份:一纸营业执照。工商部门认为,没有给流动图书车上营业执照的先例,营业场所都是固定的,怎么能到处流动售书?
这一切似曾相识。贺鹏飞12年前在国内率先开起了一家将图书和咖啡厅无缝对接的书店“我的书吧”,当时工商部门就因没有先例,给他办了两个执照:书店执照和餐饮执照。谁料,这一回又作难了。
因为受方方面面的限制,北京还有不少社区、乡镇、街道没有图书馆、图书室,而流动图书车能补一时之缺,也是城市一道独特的阅读风景。期待有关部门能为流动图书车助力,留住最美的读书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