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画院院长笔墨下的“西北民俗艺人”
2017-04-02 11:41: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兰州4月1日电 ( 丁思)70岁的苗宝山是甘肃永登县苦水镇高高跷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他从来也不曾料到,有一天会和徒弟们成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画卷中的“主角”。

4月1日,“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正在兰州展出,这是杨晓阳30年来首次举办的个展。共展出丝绸之路题材的作品367件,包括速写/写生255件、主题创作15件、重彩绘画38件、水墨画59件。

走进展厅,31米水墨长卷《苦水社火》吸引观众驻足观看。该幅作品是杨晓阳2016年的新作,描绘的是甘肃苦水镇“二月二龙抬头”传统社火的盛况。该画卷中还融入了陕西、宁夏部分民俗活动。

在3月31日举行的画展开幕式上,苗宝山和当地非遗传承人“特别”受邀参加,这是他们第一次在画卷中“看到自己”,也是第一次见到杨晓阳。

苗宝山仔细端详着画中的动作、服饰、人物表情。同行的52岁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晓英“细数”着画卷中展示的非遗项目,有苦水高高跷、木偶戏、铁芯子、太平鼓艺术表演、秦腔演唱、民间小曲下二调演唱……

“有没有不合理的?还有哪些需要修改的地方吗?”初次见面,杨晓阳称这些非遗传承人们为老师,向他们深鞠一躬,并不断询问意见。

回忆起创作的初衷,31日,杨晓阳接受记者采访称,“除了家乡陕西,对甘肃的传统文化最为熟悉和了解,画中很多的写生都来源于甘肃”。他回忆,1985年骑自行车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历时4个多月抵达新疆,“那一趟让我对甘肃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民族风情、民间艺术都有了全面的理解”,1985年后,时常带学生来甘肃写生,约30多次。

“甘肃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可取代的一部分,它是中国的甘肃。”杨晓阳说,甘肃农村社火中有很多传统文化保留下来的民俗、故事、道具、还有一些特定的仪式和程序,都很入画,通过非遗传承人抢救性保护、重新编排、演出,它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杨晓阳说,画家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民间艺术,希望能把它精彩的一瞬间凝固下来,既发挥了中国画笔墨的长处,又能够跟非遗传承人相互配合,保留这些生命力顽强、但又容易被现代社会忽视的民俗文化。

本次展览取名为“从写实到写意”,这也是杨晓阳一直以来的学术追求。

杨晓阳说,人的学习和创作都是有过程的,一开始是深入生活、向传统学习,这两点在甘肃都有很重的学习印记。待学到一定程度,对生活有了积累,就应该及时进入艺术创作,从写生到写意,就是表达自己对生活、对问题的一种认识、构思和观念。“正如甘肃的《苦水社火》,希望中国画家和非遗传承人一起,共同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当日,王晓英通过微信向朋友分享了《苦水社火》,得到从未有过的关注和鼓励。他说,希望通过美术的形式,将中国民俗文化“搬迁”至海内外,让更多人知晓中国多彩的民间艺术,也希望得到更多年轻人的接纳和加入,让中国经典文化不断传承和延续。(完)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