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铁心桥古刹保留一株千年“唐代蜡梅”
2017-03-07 10:00:00 来源: 金陵晚报

  眼下正是赏梅的大好季节,沐浴着春风,梅花吐蕊,灿然如锦,宛若云霞。南京人都知道,紫金山的梅花山、雨花台的梅岗、城西的古林公园、溧水的傅家边是如今的南京赏梅胜地。其实,历史上南京还有多处赏梅的绝佳去处,那些梅林同样千姿百态,流香溢彩。清代著名文学家龚自珍在游览南京龙蟠里赏梅胜地后,还写出了著名的散文名篇《病梅馆记》。

  城西龙蟠里曾是赏梅胜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这是龚自珍代表作《病梅馆记》开头的话。清代语境中的“江宁”,就是指现在的南京,由此可见,“江宁之龙蟠”和苏州邓尉香雪海梅林、杭州西溪梅林一样,都是当时名闻全国的赏梅佳处。“江宁之龙蟠”又是哪里呢?专家告诉记者,这个“龙蟠”,是指南京城西的“龙蟠里”。

  如今的龙蟠里,已经找不到多少梅树了,但在地方史志笔记中,还能找到对龙蟠里梅花的记载。《石城山志》载:“盋山,山以形似得名。清道光中,陶文毅公澍改盋为博,置园于此,倚石为台,冠屋其上……园中江梅百株,磴道左右有古松四,夭矫腾孥。”

  南京文史学者杨松涛介绍,清道光年间,名臣陶澍任两江总督时,在龙蟠里一带植梅树百余株,使这里成为南京城西赏梅佳处。文人张汝南在《江南好辞》 中写道:“江南好,高阁丽馀霞,一石嶙峋蹲虎豹,四松蜿蜒化龙蛇,百本种梅花”,正是描绘那里的梅林胜景。

  清道光二十年(1840),49岁的龚自珍从苏州专程来到南京,盘桓数月,曾在龙蟠里附近盋山之麓的四松庵住过一段时间,对龙蟠里梅花很是熟悉,还养过龙蟠里乡民培植的盆景梅花。离开南京后,他撰写了著名的散文《病梅馆记》,文中以“梅”喻指人才,从“病梅”的生产、流行,直指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对人才的压抑,表达了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

  明代紫金山的“梅花坞”最火

  梅花山是紫金山最主要的赏梅胜地,不过,据研究者考证,梅花山是民国时才形成梅林的。文史研究者朱炳贵告诉记者,明代紫金山梅花绝佳去处,并不在梅花山,而在灵谷寺东南侧的梅花坞。明万历时国子监祭酒冯梦祯在《灵谷寺探梅记》中描述了梅花坞的方位:“越灵谷而东二里许,北行百步达梅花下。”可见,梅花坞在如今钟山体育运动公园北面的东洼子村、西洼子村一带。

  梅花坞在繁盛时期,“尽一坞皆梅花,参差错落不下千株”。朱炳贵介绍,明清时,南京人往灵谷寺梅花坞赏梅和今人去梅花山一样,都是流行的习俗。明末清初小说《玉娇梨》中的一段文字描绘了这一社会生活图景:“这灵谷寺看梅是金陵第一胜景,近寺数里皆有梅花,或红或白,一路冷香扑鼻,寺中几株绿萼更是茂盛,到春初开时,诗人游客无数。”每到春天,从朝阳门(今中山门)往灵谷寺梅花坞的道路上,文人雅客或背着酒壶,或担着茶具,市井细民呼朋唤友,歌呼吟啸,齐向梅花坞涌去。

  明代南京著名文人顾起元写诗盛赞梅花坞的美景:“韦曲烟花此坞稀,即看琼树满山扉。绝怜照水千株出,只恐临风一片飞。雪态淡摇双玉佩,天香深护六铢衣。春光骀荡人皆醉,坐惜繁英瞑未归。”可惜的是,清代以后,由于战火摧残,梅花坞渐渐凋敝,“吉祥干老花放迟,灵谷村深树已残”,这处赏梅胜地最终完全消失。

  铁心桥有株千年“唐代蜡梅”

  历史上,除了龙蟠里、梅花坞,清凉山北的陶谷、秦淮河边的乌衣园等,也都是南京著名的赏梅佳地。在南京地名宝库中,也有很多“梅地名”。南京地名研究者高小民介绍,梅园新村最早就是因为当地有一大片梅林而得名。民国时期,乐居房产公司在这里建了多座独立、联排别墅,考虑到此地曾有梅林,因此命名为“梅园新村”;应天大街旁边的梅花村,同样也因为附近戚家山梅花较多而得名; 月牙湖梅花山庄名字的由来,则是因为地处梅花山之南,且小区内种植了很多梅花。

  记者了解到,南京地区,还有一些年代久远的古梅花,雨花台区铁心桥高家库有座龙泉寺,寺内有一棵古蜡梅树,就相传种植于唐朝。

  龙泉寺始建于唐代,创建者是一位名叫鹤林素的禅师。此寺历史上几度兴废,屡毁屡建。民国时期,国民党政要邹鲁在龙泉寺小住,对这里的山水胜景十分着迷,写下《龙泉杂诗》。至今,龙泉寺里还保留着多方邹鲁的石碑和题额。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破败的龙泉寺只留下了三间庙堂、龙泉、古蜡梅。其中,“年龄最大”的正是古蜡梅。上世纪九十年代,千年古刹龙泉寺得到重修,恢复了其历史风貌,古蜡梅位于大殿前方,是如今龙泉寺最显眼的景观。

  传说,这株蜡梅是鹤林素禅师亲手种下的,可能是南京地区最老的梅树了。这棵树的主干早已在鹤林素禅师圆寂的日子枯死,但后来主枝旁边又生出新枝。新枝成为主枝,主枝死了,旁边又有新枝。一千多年来,古蜡梅的生命力就在这循环往复中得到延续。

责任编辑:陈颖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