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月4日电(上官云)日前,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其中,“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提升社会文物管理服务水平”一项内容颇受关注。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3日也在接受媒体公开采访时谈及此事。在这项利好消息的影响下,民间收藏能否就此迎来“春天”?又会不会引发新一轮的文物收藏热呢?
在民间,“文物收藏”一直是比较引人关注的话题之一。《规划》中亦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的政策措施,同时要规范文物鉴定活动,推广科技手段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对中新网记者解释,《文物保护法》第50条明确规定,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5种方式合法收藏文物,一是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二是从文物商店购买;三是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四是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五是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
“具体说来,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能收藏出土文物和出水文物,不能收藏盗窃、盗掘和走私文物,不能收藏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相关构件;不得买卖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该负责人表示。
为了保证该项举措的实施,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说,将开展民间文物收藏情况调研,组织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相关课题研究,建立健全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的政策措施,印发《文物拍卖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文物市场管理办法》,“规范文物经营活动,引导民间收藏行为”。
的确,这些年有不少民间收藏家办展的消息见诸报道,民间的“文物收藏热”似乎方兴未艾。但据媒体报道,该领域也存在一些乱象,比如造假、文物缺乏权威鉴定等等。对此,爱好瓷器收藏的王先生表示,期待国家在《规划》之下继续出台措施,让市场更加规范,同时有更多平台能做一些收藏知识、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
“现在网络发展比较快,很多藏家通过微信等平台就能实现小物件的交易。我们也盼着网上交易保障措施能进一步完善。而且,民间目前是有一些鉴定机构,但是公信力方面比起官方机构要差很多,未来能不能建立一种机制,让专业机构开放一部分民间收藏鉴定的服务职能,让市场更加活跃。”王先生说道。
时代大艺艺术品鉴中心主任盛兵则对中新网记者表示,《规划》对文物行业发展做出了很好的顶层设计,但并非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此外,民间收藏基本还是市场行为,而且存在着一大“痼疾”,即文物真伪判定问题。
盛兵说,期待国家能够参与建立一个民间文物收藏、交易的平台,“可以来到这个平台上鉴定、交易的文物,就具有了信用度,老百姓们也能放心。同时,国家相关机构还能对民间收藏情况进行摸底,使尽可能多的文物流传有据可查,进而培育民间真正的专家和收藏者,将文物的文化价值延展开来”。
那么,对于上述问题,其他业内大咖又会如何看待?为此,记者采访了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他认为,《规划》的印发是件好事,对文物收藏乃至民营博物馆的经营都是利好消息,“进一步来说,这对民间文物收藏肯定有促进作用,至少很多人可以将其当成一个事业去做了”。
马未都透露,今天民间文物收藏的数量巨大到无法统计,近些年从海外回到国内的文物至少多达百万件,“大量文物通过各类途径回到国内,加上有市场,国内本来就有的文物也‘涌上来’了”。
“从广度上讲,‘文物’的定义特别宽泛,过去认为凡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都属于文物。”马未都认为,民间从事文物收藏的人数众多,而且已经明显分出了层次,“文物行业、市场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以假充真、倒卖文物等等”。
马未都提出,现在国家鼓励民间文物研究、收藏,政策有了,关键是要落实到执行上,“本次印发的《规划》中提出,建立文物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违法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措施很好,但要基于社会信用系统完备的基础之上,目前还是有一些难度。”
“文物的‘活起来’指得是充分利用。”马未都说,过去我们只讲究保护,现在是“开窍”了,“文物单纯保存在库房里并没有多大意义,只有合理利用起来才能凸显它们的价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