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94岁大爷补锅60年:一直做到做不动为止
2017-02-26 15:48:00 来源: 华西都市报

杨成华大爷和他的补锅摊。

“杨爷爷,帮我换个锅把吧……”2月15日早上一早,94岁的杨成华刚骑着小三轮缓缓来到群宁街口:他平时“上班”的地方,居民王阿姨就把她家烧断手柄的锅拿来换手柄了。87岁的张大爷看到后也走过来,跟杨成华摆“龙门阵”。一边聊着,杨成华的手上也没有闲着,十分钟不到就给王阿姨修好了“锅把”。

据居民们介绍,只要天不下雨,几乎没有每天都能在这儿见到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从1957年开始学补锅并在现在的光华辖区内摆起摊子,杨成华这一干就是五六十年。这个摊子当年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已经成为了他锻炼、和老邻居们聊天的场地。

A 补锅现场

  九旬老人摆摊方便居民

2月15日一早,杨成华缓缓地把车停好,拿出一把常年携带的凳子和补锅用的行李箱,一切准备就绪,才刚坐下,居民王阿姨就来了,“杨大爷帮忙修一下锅,我买完菜后过来拿。”

“放这这点嘛,放这儿!”面对上门的生意,杨成华很高兴,拿出锤子和锉子开始敲敲打打,取下旧的锅把,“她这个很简单,只用把手柄换了就好了。”只见他一阵“叮叮当当”,把新换上锅把的铆钉敲平,“铆钉一定要敲平滑,不然小心要遭割手。”

半小时后,王阿姨买完菜回来时,杨成华已经把锅修得妥妥帖帖的。“还是你在这儿方便,以后你不摆摊了,都不晓得到哪点去修了。”张阿姨说道。

B 兴旺时期

  靠手艺养活一家六口

杨成华今年已经94岁,祖籍乐至,十二岁开始就到成都来做工,“开始是学的做鞋,但当时人太矮了,踩不够纺布的线,又出来学修鞋、上鞋,但生意不好,后来1957年前后在市场上找师傅学习了补锅,就一直摆摊补锅到现在。”专注补锅60年,杨成华在附近老年居民中知名度很高。

据杨成华说,在那个年代,经济不发达,物资匮乏,大家都十分节俭,穿的用的坏了基本都要补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当时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一口铝锅,要是漏了坏了,绝不会轻易地扔掉,都要拿来给补锅匠补一补接着用,所以补锅的生意就特别好,“买新的比补会贵很多,当时大家都没钱,只有拿来补。”王成华说道。

杨成华说,别看当时补锅的需求大,但活路做得也辛苦。一天从早到晚拿锤子敲敲打打下来,腰酸背痛手抽筋。慢慢地,找杨成华补锅的顾客越来越多。他只要开摊,几乎一坐就是一天,夏天满身大汗,冬天手冻得通红。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遇到补锅的兴盛期,那时候,他在学校门口摆着摊位,一条凳子、一把锤子,也不用吆喝,生意自然就来了,每天来补锅的人都要排队。那时,王成华从没有为生意发过愁,“来我这里补锅的人一天最多有五六十个,当时补一个锅差不多能赚1块钱左右,一个月下来,一家人的生活费基本就够了。”就这样,年复一年,杨成华靠着这个小摊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六口人。

  C 生意转淡

  经常一天没一个客人

对补锅人来说,好手艺离不开称手的工具和不断的练习。在杨成华的小摊上面,摆放了放着不少的“装备”,有锤子、起子,有螺丝钉、锅把手,还有一个像羊头骨的工具,是杨成华用来补锅底的。据杨成华介绍,平时补锅底时是用一片铝皮包裹住铝锅,一手握着锤子,一点点敲打,将新锅底慢慢“粘”到旧锅底上。完全借助手工把铝皮严丝合缝地贴在破损处,用上几年也不会脱落。“既要敲准,又要掌握好力道,用力均匀,否则就会导致锅底变形,用不了多久就会掉。”

“最近十几二十年,补锅的很少了。”其实,自从高压锅、电饭锅多起来以后,杨成华的补锅生意就逐渐变淡了。杨成华没读过什么书,一开始只会补铁锅、铝锅。后来,家庭厨具丰富了,他又学会了锅把的修理。

2月15号,早春的空气仍凉意不小。杨成华照例出摊,但一上午的时间里,只有王阿姨一人来修锅把。杨成华说,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多年,他早已习惯了。“我记得2000年前后,当时还有好多人补锅,收入还可以,但后来,生意急转直下,补锅的人一年比一年少。”

杨成华还在摊位上摆上了开瓶器、刮皮刀等厨房小件商品出售。“现在补锅、换锅把一般就5—10元钱,但很多时候一天都没有一个客人,要是哪天有个20块钱的收入,就已经不错了。”

  D 权当锻炼

  一直会做到不能做为止

杨成华说,他有两子两女,均已成家立业,现在他和二女儿一起居住。子女都劝杨成华不要出来摆摊,但杨成华却闲不住,“我又不打牌、喝茶这些,不出来摆摊我干嘛呢?”

对现在的杨成华来说,补锅已不仅仅是糊口的工作,而成了一种习惯和爱好,“我也知道赚不了钱了,有时候一天下来都不开张的。不过不要紧,在这里跟街坊邻居聊聊天也蛮好的。在这儿这么多年,和很多老人都认识五六十年了,聊聊家常也开心,呆在家里闲着太恼火了,而且我出来补锅还能够锻炼身体。”老人乐呵呵地解释着,“再说一个月下来,总还有那么些生意的。”所以,尽管去年一年才补了5个铝锅,换了20多个锅把,杨成华还是每天准时到这儿来“上班”,而家住附近的女儿中午也会给他送饭来。

“这个行业马上就要消失了,”杨成华表示,他就想一辈子做补锅这个事,只要还有人有需求,就要继续做下去,“做到做不动为止”。华西社区报记者邱超摄影报道

  立即评

  为杨大爷的坚持点赞

93岁的廖弟友大爷每月捐款,已坚持了6年;94岁的杨成华大爷每天出摊补锅,已坚持了60年……当下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度过步入老年以后的漫长时光,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游山玩水一览国内外美景,悠扬乐声中跳起坝坝舞,是以轻松的姿态享受生活;早送晚接做好一日三餐,为儿女带好下一代,是为人长辈的尽职尽责;而放下年龄的包袱,执着于原有的谋生方式,在旁人看来会心疼劝阻,在自己,却是一种心安和乐趣。对他们而言,这样的坚持既增加了家庭收入,也增加了自己参与社会的机会。就像杨大爷自己所说,“闲在家里太恼火了,出来补锅还能够锻炼身体。再说总还有那么些生意。”

心态好,有想法且辛勤劳作的人多长寿,因此,只要情况允许,亲人也好,外人也罢,倒不必急于劝说老人回家休息。积极而从容地过日子,尽力保持精神和经济的独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度过晚年,为这样坚持而独立的杨成华大爷,点个赞。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