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名媛:谢道韫亲自抗敌
2017-02-22 09:26:00 来源: 北京晚报

郑学富

最近,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来社会的关注。最终复旦附中学生、16岁的小姑娘武亦姝一举夺冠,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武亦姝温婉隽雅的气质,非常符合现代人对擅长诗词的古代女子的想象,人们纷纷以“才女”称呼武亦姝。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封建思想的制约,人们并不重视女子的教育,但在开明的家庭中,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还是涌现出了不少擅长诗词歌赋的女子,比如人们熟悉的李清照、王昭君等。

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不为人们熟知的古代才女背后的故事。

1 谢道韫

兼具才情与胆识

谢道韫(生卒年不详),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她出身于东晋的名门望族谢家,其叔父是当朝宰相谢安,父亲是安西将军谢奕,弟弟是在淝水之战中一战成名的大将军谢玄。

谢道韫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她敏而好学,少女时就才气过人。谢道韫最为人乐道的是咏雪的故事。这在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与唐朝房玄龄的《晋书》中都有记载。那是一个冬日,谢安把他的子侄们叫到一起,与他们“讲论文义”。这时,天空忽然下起了雪,且越下越大,谢安见景欣然吟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并要子侄们对答,看谁答得好。谢奕的儿子谢朗抢先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坐在一旁的妹妹谢道韫接着说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连连夸奖侄女的句子对得好。这样一段吟诗偶得的佳话,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典故:“咏絮之才”。

《世说新语》和《晋书》分别记载了谢安与子侄们在一起诵读讨论《诗经》的事,谢安问后辈们:“你们认为《诗经》里哪句诗最好?”他们各抒己见,把自己喜欢的诗句背诵出来。谢道韫说:“诗经三百篇,我独喜欢‘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一句。”这句诗出自《大雅·烝民》,诗中赞美了周朝老臣的才德贤能。谢安听后非常高兴,称赞谢道韫“雅人深致”。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时候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当时,谢家与王家是两大名门望族,谢安便在王羲之的儿子当中物色侄女婿。王羲之有7子1女,在这7个儿子中,谢安最喜欢老七王献之,可惜那时他年纪尚小,未到婚配年龄。此外,谢安看中了老五王徽之,但谢安听说此人不拘小节,觉得不太靠谱,谢安便将谢道韫许配给老二王凝之。

王凝之在其父的熏陶下,书法倒有些功底,还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但是此人为官一任,却不能造福一方,竟然迷信五斗米道,整天拜神弄鬼。

婚后,谢道韫回娘家,整天闷闷不乐。谢安就问道:“王郎,逸少(王羲之)子,不恶,汝何恨也?”谢道韫回答:“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中,乃有王郎!”意思是,谢家一族中,叔父辈有谢安、谢据,兄弟也是个个都很出色,没想到天地间,还有王郎这样的人。言下之意,她对这个丈夫很失望。

不过,在王家,谢道韫还是展露出了自己的才华。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记载,有一天,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在厅堂上与客人“谈议”,辩不过对方,“词理将屈”,此时身在自己房间的谢道韫听得一清二楚,很为小叔子着急,并想帮他一下,“遂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然而,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又限制女人随便抛头露面。聪明的谢道韫让婢女在门前挂上青布幔,然后就刚才的议题与对方继续交锋,她旁征博引,最终“客不能屈”。

谢道韫在王家平淡地过了数十年,先后生下了4子1女。东晋末年,地方势力割据,内乱频发。399年,山东临沂人孙恩、卢循揭竿而起,率领五斗米教的信众从海上登陆,进兵会稽。数万人浩浩荡荡,势如破竹,兵临会稽城下。而作为会稽内史的王凝之面对强敌竟无动于衷,闭门道室,祈祷求福,装神弄鬼。王凝之迷恋上的是五斗米教,而进攻他的恰恰是号称道主的孙恩和数万教徒,真是滑稽之至。

王凝之的行为,连谢道韫也看不下去了,她多次劝谏丈夫整顿兵马,做好备战。可是王凝之仍是充耳不闻,愚昧地祈祷道祖保佑百姓不遭涂炭。见丈夫已是无药可救,谢道韫亲自招募数百家丁,天天训练备战。

孙恩的起义大军长驱直入,冲进会稽城,王凝之没等来天兵天将,却被起义军杀害,其子女也全部被杀。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当时,孙恩正准备杀害谢道韫年幼的外孙刘涛,谢道韫愤怒地说,“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孙恩早就听说谢道韫的为人,如今又亲眼看到她如此的大义凛然,不免敬畏三分,就放了谢道韫和刘涛,并派人保护她们回到住处。

此后,谢道韫寡居会稽,闲暇时写诗著文,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谢道韫的后半生写了不少诗文,汇编成集,流传后世。《隋书·经籍志》载有诗集两卷,可惜已经亡佚。

2

上官婉儿

诗词大赛担任评委

有着唐代“第一才女”之称的上官婉儿(664-710年),不仅聪慧善文,才气超然,更重要的是在她“主政”期间,极重视诗词的创作,引领了当时一代文风。

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现河南省三门峡市)人。上官婉儿出身于豪门之家,祖父上官仪是唐高宗时宰相,他的诗词独具一格,后自成一派,世人称为“上官体”。《旧唐书》载:“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仪颇恃才任势,故为当代所嫉。”父亲上官庭芝官至周王(李显)府属。天有不测风云,上官婉儿尚在襁褓之中时,上官之家就惨遭灭门之祸。664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上官仪和上官庭芝下狱而死,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被发配皇宫掖庭充当女奴。

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也是大家闺秀,饱读诗书,在宫中亲自教育婉儿。婉儿继承了上官和郑家两家良好的文学基因,自幼聪明伶俐,睿智过人,少女时代就显示出过人的文学天赋。677年,武则天召见了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当场出题考验。上官婉儿的诗文立意高远,尤其是其书法,字体娟秀,遒劲有力。武则天看后极为高兴,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将她留在身边掌管宫中文件诏书的起草,成为武则天的“文胆”。696年,武则天又让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705年,张柬之等人拥护李唐宗室的大臣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李显即位。唐中宗又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上官婉儿深得李显、韦皇后信任,被封为昭容,其母郑氏被封为沛国夫人。祖父一案也被平反。710年6月,李显驾崩,朝政大权尽落韦氏之手。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7月21日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李隆基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所有韦后一党,拥立其父李旦为王。上官婉儿被杀于旗下,权倾一时的一代才女香消玉殒。

上官婉儿在诗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祖父上官仪的文风, “绮错婉媚”的诗风逐渐影响了宫廷诗人乃至其他士人的创作方向,“上官体”也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创作主流。她还通过品评诗文等文学活动倡导一代文风,成为中宗朝文坛的引领者。她的五言律诗《彩书怨》:“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全诗风格清丽含蓄,对仗工整,富有情味。

唐玄宗时的首席宰相张说对上官婉儿有此评价:“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

上官婉儿在大唐诗歌的发展上,曾经做出过积极的贡献。据《新唐书》记载:上官婉儿经常劝说李显,大量设置昭文馆,广召当朝词学之臣,皇帝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上官婉儿还时常替李显、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作诗,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朝廷内外,吟诗作赋,蔚然成风。

唐朝时,还经常举行赛诗会,在赛诗会上,上官婉儿是评诗裁判,对大臣所作之诗进行点评,名列第一者,常赏赐金爵。

《唐诗纪事》就记载了一次赛诗会:中宗朝某年正月的最后一天,李显驾临昆明池时,让随行群臣进行作诗比赛,由上官婉儿担任裁判。其他人的作品纷纷遭到淘汰,最后在宋之问与沈佺期之间一决高下。

沈宋二人的诗歌,功力相当,难分伯仲。上官婉儿最终裁定:沈佺期落选,宋之问胜出。其理由是,沈诗的末句“词气已竭”(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而宋诗末句“犹陟健举”(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沈佺期、宋之问对上官婉儿的点评佩服得五体投地。

开元初年,李隆基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作序。此集今佚,《全唐诗》仅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3

薛涛

一生才情化作薛涛笺

唐朝女诗人薛涛(约768-832年)才色双佳,人生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薛涛,字洪亮,她的父亲薛郧在京城里为官,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他与夫人只有这一个女儿,自小就视为掌上明珠,教她读书识字,吟诗作文。776年夏天,薛郧父女两在自家庭院里乘凉,院内有一棵百年梧桐树,根深叶茂,叠翠参天。薛郧仰望古桐,不禁吟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郧话音未落,只听见身后女儿随口续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薛郧听后转头望着女儿,薛涛问道:“父亲,我接的这句恰当否?”薛郧真是又惊又喜,抚摸着女儿的头说:“太恰当了。”那一年,薛涛刚刚八岁。

薛郧在朝中为官清正廉洁,不畏强权,敢于仗义执言,结果得罪了当朝权贵而被贬谪四川。后来,薛郧被派出使南诏,感染瘴气得疾而亡,那年薛涛年仅14岁。因为薛郧为官清廉,家里积蓄不多,母女俩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为了生计,16岁时薛涛凭借其天生丽姿和通音律、善诗赋的才能加入乐籍,成了一名官营歌伎。

785年,曾任陇州节度使、左金吾卫大将军的韦皋出任剑南节度使。韦皋因封南康郡王,世称“韦南康”。有一次,韦皋宴请部下同僚,唐朝时官场应酬会宴,都有官伎侍候。韦皋久闻薛涛才色过人,就让其即席赋诗。薛涛神情自若,提笔而就一首《谒巫山庙》:“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韦皋不禁拍案叫绝,竖起拇指连声称赞。从此,薛涛声名鹊起,韦皋每有盛宴,必有薛涛侍宴,很快成了韦皋身边炙手可热的人物。后来,韦皋把薛涛请到府上做一些文书工作,薛涛所写的奏章文稿主题鲜明,逻辑严谨,文采飞扬,很令韦皋满意。韦皋专门向唐德宗打报告,拟授薛涛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不过终究未能如愿。当时的人们却因此称薛涛为“女校书”。

809年,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剑南东川。元稹久闻薛涛芳名,一到四川后,便约她在梓州相见。此时的元稹年方31岁,俊朗潇洒,才华横溢,大元稹十多岁的薛涛也被元稹的才情深深吸引,加之元稹的夫人韦丛新逝,两人有相见恨晚之感。薛涛饱含深情地写下了《池上双鸟》:“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薛涛十分鄙视那些贪官污吏,元稹初登官场,意气风发,一心为民,报效国家。两人有共同的爱好和语言,那段时间,二人形影不离,在一起谈诗说文,议论时政。然而幸福是短暂的,元稹在蜀期间,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崇高赞誉。在薛涛的支持下,元稹参劾为富不仁的东川节度使严砺,由此得罪权贵。809年7月,元稹调离四川,任职洛阳。从此两情远隔,两人只好鸿书传情,而此时能够寄托她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诗了。

此后,薛涛迷上了写诗的信笺。她喜欢写四言绝句,律诗也常常只写八句,因此嫌平时写诗的纸幅太大。于是她对当地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因为她改造后的纸特别适合书写情书,人称薛涛笺。

后来薛涛收到白居易写给她的诗《赠薛涛》:“蛾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北路迷。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薛涛看后,知道了她和元稹的结局,于是薛涛脱下红裙,换上道袍,遁入空门。

832年夏,薛涛去世。833年,曾任宰相的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墓碑上写着“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

4

顾太清

笔耕不辍的女词人

喜欢古典诗词的人都会对顾太清(1799-1876年)有印象,她和清初的徐灿、道光年间的吴藻、清末的吕碧城并称为清代“女词四大家”。

顾太清这个名字,“顾”和“太清”都不是本名。顾太清是乾隆年间有名的大学士鄂尔泰之侄、甘肃巡抚鄂昌的孙女,西林觉罗氏。鄂昌因喜诗文多有佳作,在当时颇有名气,不过因为一同吟唱好友胡中藻的《坚磨生诗抄》受到牵连,因文字狱而被乾隆赐死。此后,家道中落。鄂昌的儿子鄂实峰娶夫人富察氏,生一子二女。长女名“春”,因此其名为“西林觉罗·春”或“鄂春”,也可以写作“西林春”。

西林春受家庭的熏陶,自幼就喜诗文绘画。又因为聪明慧智,勤于诗词,多有佳作,在二十多岁时就成为“京师才女”。西林春后来经人介绍到荣王府,为贝勒爱新觉罗·奕绘的子女教书。

在荣王府时,因奕绘与西林春都喜诗文绘画,二人志趣相投,逐生爱慕之情,而此时的奕绘已经结了婚,妻子是妙华夫人,奕绘很想娶西林春为侧福晋,但西林春是罪人之后,按清代制度规定,娶了这种人家的女儿,便有割爵、得罪的危险,也为亲友舆论所不容。奕绘无可奈何之余,只好求助于府中一位老仆——二等护卫顾文星,将西林春冒认作顾文星的女儿,报给宗人府。辗转两三年,终于成功,从此西林春就姓了“顾”,名叫“顾春”。

奕绘曾在题太清居室天游阁的《浣溪沙》中写道:“此日天游阁里人,当年尝遍苦酸辛,定交犹记甲申春。”甲申,是道光四年(1824年),指的是二人结成夫妇之年。这一年奕绘、太清都已26岁,他俩从开始相慕、相爱时间已很长,而这期间太清的景况更是“当年尝遍苦酸辛”。

顾春初嫁奕绘,两情相悦。夫妻二人情笃才高,诗词唱和,丈夫著有《南谷樵唱》,顾太清便把自己的词集取名《东海渔歌》,甚至连名字都是和丈夫相对应。奕绘字子章,号太素,“太素”指宇宙元初的物质,于是“顾春”为了配合夫君的“太素”,自号为“太清”,“太清”是仅次于“太素”的宇宙之源。名垂后世的女词人“顾太清”就这样得名了。

奕绘的大福晋妙华英年早逝,过世后,顾太清为大福晋,奕绘没有再娶侧室。两人恩爱,生活幸福。不过,奕绘在四十岁时,却英年早逝。奕绘去世后,他和妙华的独子载钧不容顾太清,便将顾太清驱逐出荣王府。顾太清只得携子女到砖塔胡同居住。奕绘死后顾太清也未再嫁,独守空帏,终日以诗词为伴。

晚年的顾太清虽双目失明但仍作诗赋词,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写下了大量的诗词,现仅存留下的就有一千多首。其中,诗八百余首,词三百余首。

顾太清的诗词合编成集为《东海渔歌词集》、《天游阁诗集》还有《子春集》等。《东海渔歌》后流入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文化交流才得以归国重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