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这条道,铭记终生
2017-02-17 21:59:00 来源: 长江网

(编者按)2月16日,84岁的武汉大学著名新闻传播学专家樊凡教授与世长辞。樊凡先生是武汉大学新闻教育的重要开创者,为创建国内一流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武大求学任教60载,樊凡先生深爱着珞珈山的一切,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也深受学生爱戴。今转发王慧敏和单波的两篇文章怀念樊先生。

  

这条道,铭记终生——我与老师樊凡的往事

作者:王慧敏

每次到武汉出差,我都会抽空到武汉大学去,目的是走走珞珈山的那条土路。

土路,缠绕在珞珈山的半山腰,依次串起了教工住的南三区、本科生住的梅园、研究生住的枫园。在一切都 “被现代化” 了的今天,这条剖土为基、杂树夹峙的弯弯曲曲的土路,能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风貌,确实是个异数!

这条路,联着我和武汉大学的樊凡老师。20多年前,我在武大读研究生时,曾师从樊老师。当时他是系里最年长的老师,不仅学问做得好,且宅心仁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都保持着温文尔雅、不紧不慢,总让人想到 “博文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这句话。

第一次走那条路,是新生报到后不久。那时候樊老师还住在南三区。那晚,具体是什么原因在老师家逗留久了,现在已记不清了。回去时,恩师执意要送。我说一个大小伙子,在校园里走害怕什么。说完,想匆匆逃掉。恩师一把拽住了我,回头急急对师母史老师说:“快拉住他,拉住他。我去找手电。”

恩师解释,前不久那条路上发生了抢劫案。于是,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土路上,一老一少并肩在手电的光晕里迤迤走着,光柱把俩人的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老师那晚的话也永久印在了心上:你们搞文字的,只有不断增加学养,笔头才常有亮色;犹如树,只有不断施肥才能根深叶茂……

  

又一次被恩师相送,是两年后的一个雪夜。那次晚归的原因,至今记得很清楚:樊老师对我的毕业论文的导论不甚满意,一遍又一遍地 “抠” 。细致到了每一个措辞,每一个标点。等到 “抠” 完,已经夜里1点多了。恩师探头看了看窗外:“还下着呢。我送你。” 不由分说便率先出了门。到了底楼,他突然站住了:“等一会儿。” 旋即折了回去。再下楼,他手里多了一样东西——一把手柄弯曲的破伞。他塞给我:“你拿着。伞布坏了,但可以当拐杖用。”

这一次,是一老一少搀扶着走完了那条土路。过了梅园,我催他回去,他不放心,一直送到了枫园路口。我又催他回去,他执意仍往前送。一直到了枫园三舍的台阶处他才站定,不断叮咛:“台阶滑,慢着点,慢着点。”

走到一舍门口,我回头看,他还在路灯下目送着我,风很大,纷纷扬扬的雪花扑打着他,肩上、帽子上已落了厚厚一层……

20多年过去了,自己已从青年步入了中年,其间走过了多少路,实在记不清了。但珞珈山腰那条土路,始终如影历历。耳畔,也始终回响着恩师那款款的广西口音!

(本文刊于《人民日报》2012年10月22日第24版,被收入《珞珈风雅》一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