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便利店入场一年,南京市场的“三强争霸赛”仍在继续
2018-07-19 11:40: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外资便利店入场一年,南京市场的“三强争霸赛”仍在继续

【导读】南京人对外资便利店的讨论、期待,已经持续了很久。

2017年8月,第一家罗森便利店在南京开业时,队伍排到店外五十米的盛况,甚至在微博热搜榜上受到一些网友“耻笑”。“没有见识”,成为很多一线城市人对这座二线城市消费者的点评。殊不知,引爆这场便利店开业盛况的,不仅有当地消费者对于这家外资便利店的好奇,更是多年来,“南京无外资便利店”背景下,人们消费渴望的集中爆发。

近一年时间里,从罗森到7-Eleven,几乎每一家门店的开业,都能创造一个时间段内的销售巅峰,而这个最高数据,又一次一次被此后开业的门店所刷新。业内人士透露,便利店的“南京现象”,甚至拉高了这些外资便利店中国部门在全球各大区部门的话语权。“可以说,此后准备加盟罗森的合作方,没有一个没来南京看过,”分管罗森事物的南京中央商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刘梦婕对于外资便利店在南京取得成功总结为:天时、地利、人和。

外资便利店的来袭,也使得本土龙头企业苏果面临挑战。为江苏本土孕育的、在这里深耕细作22年的龙头老大,苏果有着最早的门店布局、严格的鲜食管理,在“抓住老南京的胃”的同时,面向年轻群体开辟IP主题店,无疑在竞争中掌控了先机。

仅仅半年,南京的便利店市场已在一场不见刀光剑影的博弈中被撕开了一条口子。急切观望了许多年的外资便利店,开始了一轮猛烈进攻;国内其他内资便利店,也摩拳擦掌,准备趁机杀入。好在,对有着800万人口、却仅有约600家便利店的南京来说,它完全可以吃得下。

只是,在快速抢占市场后,最终是几家各占一山、平分秋色,还是回到当初一家独大的局面,仍未可期。

【一】外资便利店“荒地”,被撕开了口子

杭州人陆闵从在南京上大学时就开始吐槽南京没有外资便利店,“朋友说我一个’二线城市人’老端着‘一线姿态’,”她耸肩,“但已经养成习惯了。”

不敢轻举妄动,外资便利绕开南京

实际上,南京并不是一个便利店“荒地”。

早在1999年,第一家苏果便利点就在南京三牌楼大街开业了。苏果是江苏本地的超市品牌,2004年被华润集团收购。相比于大型超市,就在家门口的便利店满足了人们不用去大型超市排队、就能买到酱油、肥皂、卷筒纸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如今,苏果旗下的苏果便利店和好的便利已遍布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

老南京说,“有苏果,万事足。”一直待在南京的人也习惯了享受家门口苏果便利店和好的便利的服务。但随着人口流动性加大,没有外资便利店,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的热点。网络上,关于外资便利店的鲜食的美味等宣传文字,也让这些便利店变得越发让人期待。

此前,这些外资便利店已相继攻下上海、苏州、杭州、苏州、无锡等多座苏浙沪城市,却唯独绕开南京,使得南京“外资便利店‘荒地’”的特点,被更加放大。

“为什么南京没有外资便利店?”网上的答案五花八门,类似“苏果联合政府不让外资便利店进驻”的回答,获得了极高点赞量。

“我们是国企,但也是完全面向市场化经营的企业,稍微想想也知道,我们不可能有这样的能量,”苏果相关负责人称,“这个‘黑锅’我们不想背”。而对于这个问题,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开设便利店完全是市场行为,没人能垄断。内资开店,有执照即可;外资开店,过去要经政府许可,现在只需向商务部门报备即可,但最近5年,并没有外资便利连锁店前来申请或报备要进驻南京。

苏果旗下好的便利

不过,在江苏,特别是南京地区的绝对龙头地位的苏果,显然对这些外资便利店构成了威慑。

“这也是这些外资便利店觊觎南京市场已久,却始终不敢轻举妄动的最大原因。”一位业内人士说。

市场绝对成熟,“每家都在等其他家先动”

他们的慎重不是没有理由。在这之前,曾有先驱者。

2011年,台资便利店旺仔便利以浩大声势进驻南京,一时成为风口浪尖最被关注和看好的项目。然而仅2年时间,已开28家门店的旺仔便利终因供应链能力问题宣布关停,全面退出。

2014年前后,本想借机冲进南京市场的资本,此时全部停下脚步。

但是,虎踞龙盘的南京又是如此一块令人眼热的黄金宝地。

商业聚焦华东,华东看上海、浙江和江苏。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无论是GDP、GNP,还是销售总额、时尚度、消费理念、人口基数、外来企业、龙头企业数量,都在不断快速增长,同时,也在这个区域占有绝对优势。

根据上海和广州标准,便利店以人口计算,每2000-2500人就能够养活一家便利店,以这样标准计算,南京能容纳的便利店总量至少在3000家以上。然而,在此之前,在南京和安徽市场有垄断地位的苏果便利和好的便利的总量,仅有600家。

有着30多年行业经验的南京商贸领域资深专家李绍明,并不认可简单的数字对应,“毕竟上海的人口状况和南京是不一样的,它的的国际化城市化的水平比南京高;而且上海的收入水平、商务人数、流动人口的数量都和南京不一样,仅仅就人口作比对是不客观的,它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在他看来,几家外资便利店几乎同时进驻,由三个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一,按照人均GDB和人均的收入水平来说,市场的时机早就具备,而且非常成熟;其二,南京的本土商业这么多年来一直做得不错,特别是在超市这个业态,苏果已经处在相对集中和相对垄断的地位,所以外资会格外谨慎;第三,外资品牌对南京市场的研究已经到位,他们既看到了市场需求,也找到了和苏果定位的差异,并找到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以及拓展模式,对于这些便利店的母公司来说,较低的风险控制和成本,可以帮它们尽快度过市场培育期。

在这些先决条件下,2017年,几家外资便利店决定再次开始筹划。比起四五年前,如今的南京市场已经更加完备、消费者的期待程度更是几乎到了一点即着的程度,进入这个市场,只是先后次序问题。

“大家都在互相瞅对方,”中央商场目前分管罗森便利店事物的执行总裁刘梦婕说,“每家都在等其他家先动,然后等着看它们进来(南京)后的情况。”

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涌动。

罗森先行,外资便利店创造“南京现象”

罗森成了第一个打破平静的企业。

“再等下去就来不及了。”作为中央商场方面和罗森合作的最主要推动者,刘梦婕说透露,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中央商场就和罗森敲定下合作——上海罗森负责采购、输出品牌和服务培训支持,店铺开发,运营,市场推广等由中央商场独立完成。

刘梦婕 南京中央商场集团执行总裁

这一步走出,意味着南京的便利店市场正式被撕开了口子。中央商场希望,以这一步先行,为自己争取到做市场的6-8个月的重要窗口期。

2017年8月,罗森在南京首批店开业。盛夏里排队的长龙,加上被一抢而空的甜点鲜食,使得南京罗森一炮而红。其中,南京丹凤街店的日销售额在开业的第四日突破11万元,打破罗森中国的最高销售纪录。“罗森现象”这个词,至今为零售行业津津乐道。“可以说,全国所有加盟便利店的企业,没有一个没来南京看过。”中央商场罗森(以下简称“中商罗森”)的刘梦婕说。

之前如铁桶般坚固的市场被撕开了口子,除了期待已久的消费人群以外,焦灼的资本更是一拥而上。

2017年12月,另一家日系便利店巨头7-Eleven,与南京本土零售企业金鹰商贸,达成20年的江苏经营权协议。

2017年,在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先恐后中,南京开启了便利店市场的“三强争霸赛”。

【二】一起牵手本地巨头,共同面对本地龙头

便利店选址难题,成为许多外资便利店选择和本地零售企业合作的重要原因。深知单打独斗无法存活的外资便利店,此次进驻南京,和在全国很多城市一样,选择了合作模式——罗森牵手雨润中央商场,7-Eleven和金鹰集团抱团。

距离签订合作刚满一年,这两对“新人”,正在磨合中共同成长。

与此同时,苏果也在悄悄变革。

罗森:谁先进,谁就有可能先赢

“和罗森迅速敲定合作。”分管罗森事物的南京中央商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刘梦婕一语道破当时的迫切心态。在她看来,南京市场已经到了一个谁先进、就有可能先赢的阶段,因此优先抢占物业制高点,极为重要。

这次合作,中央商场一口气拿下了罗森在中国两个区域的经营权——南京市和安徽省。不过,两个区域的合作模式不尽相同。

最重要的南京市场,依旧依托于上海罗森便利有限公司,中央商场作为罗森南京区域唯一大加盟商负责南京市场的开拓。

中商罗森新街口门店

而在安徽,中央商场则以全省授权商的姿态进驻。7月5日,合肥就迎来了安徽第一家罗森便利店的开业。

2017年6月完成签约,磨合了近一年,刘梦婕将罗森描述为一个“身段柔软”的合作伙伴。“它愿意为适应每个市场做出调整。”刘梦婕举例,每个城市罗森便利店的熬点(售卖关东煮等鲜食的档口)的汤底调料,都可能为适应当地口味而相应调整——有的地方是去糖的、有的地方甜咸搭配、有的地方会多加辣味。

这和现任罗森中国董事副总裁张晟提出的“自行车理论”不无关联。

1996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的罗森,曾经历过一段相当一段时间的“水土不服”。在意识到日方的管理模式和中方的经营策略无法完美契合后,罗森决定“放权”。在张晟看来,便利店来就像一辆自行车,前轮是开拓,后轮是管理。作为合作伙伴的中国企业最懂得每个城市的“法则”,那么就做前轮,而罗森自己就做好后轮,实现双轮驱动。

而开业于1936年的中央商场,如今已经成为以15家综合商场覆盖全国、同时还有十几个新项目在建的集团公司,同时兼顾营地产开发、资本运作等,并正在发力新零售;堪称“活地图”的市场开发人员,已运作大商业的思路运营小便利;其控股公司雨润集团强大的冷链体系,也满足了罗森在南京超高的鲜食物流需求。“集团资源对人员、物流、开发等等环节的配置,实现了循环赋能。”

中央商场的在地实力,让罗森一来南京便拥有了不一样的起点。中商罗森方面表示,在一年时间里,中商罗森已开出了近50家门店,开店速度达到平均一个月近5家,流量最高的新街口店,至今保持6万到8万的单日营业额。

本地化策略,未来在7-Eleven可能遇见凉皮

稍慢一步的7-Eleven立即跟进,在与金鹰国际商贸集团(中国)有限公司接触数月后,迅速敲定下这位“优质队友”。除了深耕南京市场20多年的在地实力,金鹰旗下、营业额一年达20亿元的G·Mart精品超市,凭借其过硬采买能力,也让7-Eleven在本地商品的选品上“如虎添翼”。

金鹰国际商贸集团(中国)有限公司超市管理部副总经理吴溢展是中国台湾人,在金鹰负责7-Eleven超市及便利店公司运营。“一线城市已经相对饱和,而二三线城市正是铺设便利店的黄金地段。”金鹰7-Eleven开业首日创下37万的销售业绩,让业内感到不可思议。根据金鹰7-Eleven提供的数据,开业至今一个月,珠江路金鹰店日均仍有超7.5万的营业额,这让深耕商超行业多年的吴溢展也感到惊讶,“这种超高热度,在别的地方一般3天就结束了。”

吴溢展 金鹰国际商贸集团超市管理部 副总经理

零售最重要的是商品,据悉,金鹰7-Eleven在商品层面以日配商品和鲜食加工食品为主,占据日均销售70%左右。“这使得金鹰7-Eleven的盈利、商品结构均稳定健康。”金鹰方面表示。

对于7-Eleven的商品选品,吴溢展很自豪地表示,“从商品力看,我们可能比北京7-Eleven还要强。”他选择看似简单——有网红泡面就不会上普通泡面,有新饮品就不会上普通超市卖的饮料,从饼干到薯片,打造与众不同的商品面结构店,“现在去店里看,70%的商品和一般便利店不同,而且基本是快消品的Top品牌。”

金鹰7-Eleven珠江路门店

据悉,金鹰7-Eleven的商品“菜单”每个月都会更换10%,以跟上最新商品潮流。鲜食本地化令人期待,未来在7-Eleven,可能夏天你会遇见凉皮,冬天会遇见麻辣小面。

中商罗森也在考虑打造当地特色,并不断寻找和开发新的品牌商品。不过目前南京区域的后台商品库依旧依托上海罗森,必须每天从上海订货;但安徽地区则有更大自主权,刘梦婕透露,在开发自有、特色商品外,还可能将这些特色商品反推江苏,甚至上海。

埋头做事的本地苏果:定位不同,相互促进

相比两家“行走在时尚尖端”的外资便利,本土便利店苏果则显得十分接地气,你既可以在这里买到包子、馒头、茶叶蛋、玉米、粽子,也可以买到油盐酱醋等生活日用品。“我们也会为年轻人提供即时性的鲜食,同样也会为社区居民送上生活里最常用的日用品。”苏果相关负责人介绍,无论售卖的商品是什么,作为便利店来说,便民是首要条件。

有着近20年历史的苏果便利店,在商品管理上早已游刃有余。“一要精通数据分析,二要用心观察,”好的便利的一位店长介绍,“门店一般精选3000个单品,每个月都会新增100-300个不等的新品,及时淘汰掉销售不好的单品,这就需要经常分析后台数据,综合整体情况及时做更新淘汰,用心点、勤快点,店面的盈利就大不一样。”

与此同时,苏果也在尽力向年轻人靠拢,除了开辟专门的“网红”食品区,也开启苏果开启“便利店+IP”创新转型新路径—— “托马斯”“多鱼”主题便利店的创新营销方式,成为这家老牌企业增强门店聚客能力的全新方式。

苏果旗下“多鱼”主题便利店

不过,在外资便利店刚进入的时候,苏果也面对了一些负面评论。不过,苏果并没有参与这场口水仗。

“好多人根本不了解,就说这些店一进来苏果就要垮掉了,”谈到此,在南京商业领域工作近40年的资深行业专家李绍明摇头,“实际上,市场太大了,哪一家便利店能把市场垄断呢?如果某家外资便利店可以的话,在上海早就垄断了。”

市场有不同的定位,市场也有不同的运行方式。在李绍明看来,单纯地去比较几家便利店过于狭义,缺乏市场共赢的观点。

“市场的竞争也是为了互相共同的去发展,比如外资进入,对苏果也是一种促进;而有苏果的存在,外资便利店也会更加认真谨慎。所以,竞争最根本目的不是去把对手灭掉,应该是通过竞争来共同发展,这才是一个良性的生态。”

【三】经历一年“疯狂冷链配送”,鲜食工厂势在必行

作为拥有800万人口基数、高接受度消费理念的省会城市,多年来未有外资便利店大规模进驻南京,始终为大众消费者不解。

在业内看来,除了苏果在南京龙头老大地位的威慑,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成为制约门槛,那就是尴尬的距离。

以鲜食著称的外资便利店,为实现低成本新鲜送达,普遍将华东区域鲜食工厂设置在上海周边,配送距离在200公里内,而南京已超过了鲜食运输两小时车程圈的范围。

经过几年的憧憬观望,如今的南京市场已经万事俱备,只待采摘。蠢蠢欲动了多年的资本终于开始行动。为了迅速抢下这块高地,它们不惜在进入南京初期,纷纷开启上海到南京的冷链车“疯狂冷链配送”。

但这并不会持续太久。外资便利店们还在下着另一盘旗——紧锣密鼓,布局鲜食工厂。

苏果拿下南京市第一张冷链鲜食餐饮服务许可证照

从寿司到便当,从各色甜点到关东煮烤串,最为消费者热捧的,无疑是便利店的特色鲜食。

在鲜食供应上,本地企业苏果无疑走在了前面。20年浸润,苏果已经很好地把握本地人的消费喜好,南京人爱吃的三丁包、梅干菜包等产品,永远是热销榜前列。2015年,苏果与台资企业鲜饌食品打造的本地鲜食供应链在江宁落成。

苏果与台资企业鲜饌食品打造的本地鲜食供应链

如今,南京鲜饌食品有限公司占地6022平方米,拥有寿司、饭团、三明治、便当等多条自动生产线 ,持有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张冷链鲜食餐饮服务许可证照,鲜食产品在苏果南京200多家便利店都有销售。

苏果与台资企业鲜饌食品打造的本地鲜食供应链

苏果便利、好的便利严格排查鲜食保质期,超过24小时立即处理,保证鲜食的绝对新鲜卫生。同时,“好的”也在快速发力自有品牌,其自由品牌的休闲食品已经开发了300个单品,包括薯片类、坚果类、干果类、肉脯类等。苏果相关负责人透露,门店销售的好的自有品牌单品有100多个,每天的销售额已经占到门店销售额的15%。此外,便利店还通过独家定制、提前上市、网红商品的引进,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有鲜食工厂才能保证供应链,也才能开发自有品牌。毋庸置疑,鲜食工厂是便利店的“硬通货”。

金鹰7-Eleven希望以供应链提升金鹰的零售实力

7-Eleven现有最近的鲜食工厂在上海,为了不耽误开店效率,金鹰方面在7-Eleven开店前决定,“先送再说!”好在7-Eleven的鲜食优势,珠江路金鹰7-Eleven单店每日的鲜食消费量巨大,占据销售额超过一般比例的,满车送货也就平摊了部分成本。此外,目前,7-Eleven已找到面包合作商,很快就将实现在地化。

金鹰7-Eleven门店

但是,其他大量鲜食长期从上海运输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下半年,就将在南京周边建起果蔬鲜食工厂。

根据核算,约150家便利店能养活一座鲜食工厂,对于如今一日两配甚至三配、超高周转的金鹰7-Eleven来说,鲜食工厂势在必行,可以说是“明日之星”。

鲜食工厂除了加工7-Eleven的经典鲜食,还可以和金鹰G·Mart超市整合,自己开发产品、打造自有品牌供应金鹰和7-Eleven,乃至更多提供餐饮的机构,可谓想象空间极大。

鲜食工厂的建立,也将从供应链角度改变金鹰的零售实力,打造由金鹰的购物中心、酒店、超市、便利店、电商及其他各类地产组成的零售版图。

10家南京罗森销售的甜品,是上海所有罗森店的1.5倍

比7-Eleven更早抢滩南京市场的罗森便利,在鲜食工厂的布局上,也提前了一步。早在2015年,罗森就将鲜食工厂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不过直到2017年,才正式开工,今年5月落成启用。

尽管离鲜食工厂启用就差一年不到,但罗森也没有等到那个时候,就率先开出了南京的门店。“真等到万事俱备,就迟了。”尽管付出了近一年的物流代价,但提早的布局换来了直接利润。中商罗森的负责人刘梦婕说,鲜食在南京罗森门店的销售占比,高峰时间甚至能达到60%-70%。南京罗森开业前几个月的巅峰时期,南京十家罗森便利店每天销售的甜品数量,是上海所有罗森店甜品销量总量的1.5倍。为了实现及时补货,罗森南京每天派出7辆满载的冷链车,作为移动仓库往返于各个门店之间。

中商罗森门店

此外她提到,2018年底,中商罗森供应安徽市场的鲜食工厂也将在合肥落成,未来不排除反供江苏的可能性。

【四】扎堆选点VS普遍撒网

“Location(地段)!Location!Location!”分管罗森事物的南京中央商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刘梦婕的语气里,自带黑体加粗及感叹号。这句据称是李嘉诚几十年前的名言,同样被她奉为金科玉律。

在密布苏果的南京市场生存,必须有“杀手锏”

对于便利店来说,寻找合适的地点并不容易,房租及其他各种原因,使得即便像苏果这样的本地企业,一年里也可能关停几十家店面。

但作为本地龙头企业,苏果显然在选点上走在了前面。

1999年就在南京开出第一家便利店的根基,早已将便利店分布南京各处。据苏果相关人士透露,在市区,可能一公里就有一家苏果便利或者好的便利,甚至更近。

之后,面对业态发展趋势和城市发展速度,本地“老大”苏果反应也堪称迅速。

2004年,苏果第二代好的便利店开始引入茶叶蛋、关东煮、热蒸包等热食,加入了公交充值、缴费、雨伞租借等20多项便民服务。2011年前后,苏果加快加布,除了专门成立了全建制的超标便利事业部,从采购、营销到市场拓展,全部独立专业化运作,此外,每年开店速度也达到100-200家,实现销售额和坪效的全行业领先。

到了2014年,第三代“苏果好的”开始引入便当、寿司、三明治、甜品、咖啡等鲜食。在服务项目上进一步扩充,如自助充值、缴费、自助彩票、快递、O2O洗衣、外卖等,和社区居民进行无限链接。

想冲进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分一杯羹,必须要有“杀手锏”。

中商罗森:“抢占”好位置,是第一要务

中商罗森的开业从来都很声势浩大,无论是在南京还是合肥,“5店同开”已成为它的自带标签,而这往往能引发一波热门话题。

在选点上,罗森便利店选点最看地理位置,此外是商圈类型、物业硬件条件。负责市场开拓的人甚至会分别站在意向地点门口以及对面几个点,现场采集人流。

中央商场罗森泰迪熊主题店

选好“黄金位置”,就开始普遍撒网。“要开,就要覆盖全南京。因为合同一般为5年期,一旦错过,5年都无法进入。”刘梦婕特别提到,例如医院、大学这样标志性且强排他的核心物业,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谁跑得快,谁就可能赢。毕竟消费者不会专门为了一个品牌跑几公里去买商品,便捷是便利店的首要条件。”因此在店铺面积上,中商罗森给予了较大的弹性空间,他们的选择一般在70到120平米之间,而80-100平最为舒适,但如果遇到好的物业,也可以特殊考虑。

尽管广泛撒网,但中商罗森还是尽量保持以一个区域5家店作为一个单元,这是因为“一辆物流冷链车送5家店,最经济””

金鹰7-Eleven :“扩散性蚕食”建立品牌影响力

金鹰7-Eleven则和中商罗森持有完全不同的开店逻辑。“扎堆选点”是他们的一大特色。

在一个社区附近,老百姓会发现,陆续开出好几家金鹰7-Eleven便利店。这和金鹰7-Eleven的布局思路息息相关。

金鹰7-Eleven便利店突破了商圈概念,更看重高密度和高人流,甚至细节到对地铁站入口和出口位置、人们不同的消费心理都做了深入剖析和考量。

选择好地点后,围绕中心“扎堆开店”,最重要的考虑是通过为一个区域集中不断的服务,让7-Eleven的品牌在这个区域不断被重复和深化,此后再逐渐扩大规模,通过这个方法,提升在地品牌影响力。

金鹰7-Eleven开业

金鹰7-Eleven并不急于把店面铺满南京城,“扩散性蚕食”的理念,让其更倾向于缓步进击。金鹰7-Eleven也为店面设置了门槛——除了机场、医院、学校等特殊地点,其他所有标准店的面积不低于100平米。“只有保证面积,才能保障服务,实现各标准店商品基本一致,不会出现在另一家店买不到某件商品的情况。”金鹰方面表示。

距离金鹰7-Eleven第一家门店开业仅一个月,一直秉持对客服务为核心的金鹰管理团队对便利店也提出各项细节要求,比如递给客人咖啡的时候,奶和搅拌棒有没有同时送上;地板是否随时干净;缺货管理到不到位;有没有根据晴雨天进行不同的精准订货……“内部需要持续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金鹰方面表示,这也就是为什么比之罗森,金鹰7-Eleven保持着相对较缓的开店速度,“能够更及时地发现和处理现场问题。”

对加盟商高要求背后,极力保证便利店是“温暖场景的存在”

这样的开店内容策略,是希望以统一的服务和品质,保证每家店的销售额,给加盟主以信心。

今年底,金鹰7-Eleven即将开放加盟,金鹰方面提出了门槛:以现有门店为样板、以同样标准审核加盟主。具体要求大约将在9月份会公布。

金鹰期待实现的是,加盟商在加盟后,能达到每天1.5万到2万元的销售成绩。“不持续扩大就是灭亡。”金鹰方面介绍,尽管毛利普遍在30%以上,但便利店的生存并不容易。随着每年房租上涨,只有不断拓展,才是便利店的生存法则。金鹰计划今年实现30家门店开业,明年初开始进驻江苏其他县市,3年内实现在江苏开业1000家。

今年3月已经开放加盟的中商罗森对加盟商还有另一条标准——最好自己提供物业(店铺),而且还要通过面试。中商方面希望,通过面试,了解加盟主对便利店的预期,以及了解他们未来将亲自在便利店上倾注的心里。“毕竟这是一个精细化管理的行业,不是为了投机。”尽管有严格要求,但罗森的招牌还是吸引了超4000位候选加盟主报名申请。

中商罗森对于加盟主的培训,也精细到了每句寒暄语——“客人一进门,门铃一响,就要说‘欢迎光临,您好’;收银的时候要和客人打招呼;客人出门要说‘欢迎再次光临’。”刘梦婕认为,这是一家便利店“最基本”要做到的,在她眼中,便利店不仅是24小时为市民提供便利服务的地方,更是一个“温暖场景的存在”。

为保证加盟店落实各项中商罗森的要求,中商罗森不仅派驻督导在现场培训指导,还设置了“神秘顾客”环节,以及极其细化的评分体系。

如今加盟的结果令中商方面总体感到满意,“很多加盟主非常投入,有的甚至成为我们反过来学习的对象。” 他们的计划是今年开120家中商罗森,明年开100-120家。

【五】链接社区,外资便利店仍在探索

金鹰7-Eleven希望实现的,是金鹰和7-Eleven互为消费入口,在金鹰如今的300万会员基础上,不断累加。由于7-Eleven整体使用的是金鹰的后台系统,因此目前金鹰和7-Eleven已经实现会员卡、礼品卡互通。

中商罗森因为后台系统依托上海罗森,因此目前罗森和中央商场的积分还未实现互通,但目前已经开发出联名卡功能。未来实现互通,中商罗森负责人刘梦婕认为指日可待。“毕竟南京市场的巨大成功,甚至帮罗森中国在全球总部提升了话语权。”

中商罗森和金鹰7-Eleven共同的希望是,实现商场会员和便利店消费人群的互相导流。

此外他们还希望,可以更深度地链接社区。

据悉,金鹰7-Eleven待南京首批7-Eleven成熟后,还会继续开发第三方增值服务内容,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社区功能。

这在这一点上,在地多年的苏果已有游刃有余。从水电气充值,到洗衣快递,甚至预购鲜食,以及线上付款、送货到家,一家苏果或好的便利就可以链接各种社区居民生活,成为社区的一个生活入口。此外,苏果方面透露,他们正在以智慧门店为发展导向,在收银支付、门店运营、顾客关系和O2O运营上持续发力,引进数字创新技术,包括自助收银和电子价签等,并扩大新技术的落地范围;加强与美团、京东到家的线上合作力度,创新业务模块,提升运营效率。通过苏果App、官方小程序和B2B2C模式加快全渠道布局进程,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完善新零售方案,逐步实现与核心业务平台的无缝对接。

苏果旗下“托马斯主题”便利店

此外,在外资便利店与国内传统区域便利店的“夹击”下,苏宁小店、京东便利店等也开始寻找机会。

据苏宁方面介绍,小店打造数据选品的本质,在于优先于行业推出符合不同区域消费特性的商品,摆脱中国传统连锁便利店的局限性,做到“因地制宜”。在各片区相对独立运营模式下,全国500家苏宁小店都保持一定的产品持续创新能力与顾客粘性。通过联合各地的品牌供应商,小店在各个地区都打造出广受消费者喜爱的特色产品,并在苏宁物流大体系支持下,让各地的产品都能够自由地运输调配。据悉,苏宁小店目前保持自营模式,半年时间内在48座城市已开设了500家分店。

苏宁小店

【六】便利店,到底是不是风口?

2017年是新零售元年,巨头拥抱、科技赋能,新业态、新物种自由生长。2017年,“聚焦C端最后一公里”的便利店也迎来了风口。

便利店虽小,经营和生存并不容易

“这很正常,资本的逻辑就是,那里有流量,那里就是入口;哪里能实现人货场的重构,哪里就是风口。”中商罗森负责人刘梦婕说。

刘梦婕认为,能确保中商罗森继续走下去的,一是可靠供应链支撑,一是团队成长速度跟得上南京罗森的发展速度。作为最接近消费者端、每天能够和消费者发生关系的场所,刘梦婕认为,未来便利店还将有更多玩法。

如今,还是便利店的成长开拓期。在金鹰7-Eleven负责人吴溢展看来,再经历3-5年,国内将迎来整合期;10年后,形成几家独大。

毋庸置疑,未来会有更多便利店涌入南京。但是,便利店的生存,并没有看起来这么轻松。

“便利店虽小,却是最难经营的零售实体。” 行业资深专家李绍明说,除了人力资本、房租、设备,还有商品的物流,包括损耗等等一系列的指标,把所有这些指标考虑进去,才能去分析便利店的盈利状况到底怎么样。”

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网上对苏果的“唱衰声音”,李绍明并不认可。在他看来,如今社会大众太过关注一时的轰动效应,而没有认真分析长期的效应。毕竟外资便利店刚开业时,无论排队盛况还是促销活动,并没有长期持续。

“不怕竞争”的便利店,将迎来一场持久战

采访中,无论是苏果、中商罗森还是金鹰7-Eleven,都说出了同样的一句话,“不怕竞争”。

实际上,中商罗森和金鹰7-Eleven彼此觉得,他们存在商品差异化,而本地的苏果,因为不同定位,并不是它们最直接的竞争对手。

对于高调而来的外资便利店,苏果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是件好事”,“同台竞技,可以促进南京便利店市场的发展,给消费者带去更加多样化的体验。”

未来,南京的便利店市场会怎样?

在李绍明看来,任何没有调查的预估,都是没有意义的。但一个不会改变的事实是:企业一定会根据市场的情况,决定下一步的计划,如果市场有变化,企业很快就会调整。

虽然从目前来说,南京市场的容量是没有问题的,但一家家便利店开出来以后,怎么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地调整,才是最关键的。

在爆火之后,中商罗森和金鹰7-Eleven是否能长期持续地做好为市场的服务,不断创新、推出新品,维持消费者心中的好感度和新鲜度,是考验这些外资便利店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而对本土企业苏果来说,进一步提升商品竞争力,以及提升便利店的休闲便利服务功能,也是它发展未来着力重点。

“实际上,便利店经营不是个一蹴而就的风口行业,”李绍明说,“这是一场持久战,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赢家。”

编辑:潘婕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