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文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办公室 摘要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办公室发表研究报告称从美元货币指数的历史发展经验来看,货币指数的发展对汇率价值估算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也是提升货币可交易性和可运用性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市场运用前景的货币指数在确定指数内的货币构成及其权重时,既要考虑到本国与他国的贸易关系,也应考虑篮子货币在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敬请阅读报告原文(中文版)。
从2005年第一次引入货币篮子作为人民币兑外币的中间价参考开始,此后的十年时间里,一篮子货币逐步成为人民币汇率调整的重要依据。2005-2015年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弹性不断扩大,与亚洲货币的关系越加密切,同时,欧元、英镑、加元、澳元等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程度也在加深。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人行)第一次正式公布一篮子货币构成,货币篮子进一步透明化,并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为基准逐步确定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定价机制,从而明确了货币篮子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影响规则。2016年人民币货币篮子进一步扩大,2017年中间价定价机制中又引入了逆周期因子,使得篮子货币对人民币中间价的锚定作用进一步增强。
从人民币汇率的实际走势来看,2015年末至2017年11月近2年的时间里,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CFETS货币篮子指数之间经历了几个阶段的互动,篮子指数本身也经历了从贬值到小幅升值的走势。随着人民币汇率加大了参考一篮子货币的程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有助于促使人民币汇率从单边趋势走向双向波动的良性发展,在中长期逐渐趋于平衡。
从美元货币指数的历史发展经验来看,货币指数的发展对汇率价值估算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也是提升货币可交易性和可运用性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市场运用前景的货币指数在确定指数内的货币构成及其权重时,既要考虑到本国与他国的贸易关系,也应考虑篮子货币在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从这个角度来看,香港交易所与汤森路透开发的人民币RXY指数在编制时,既参考了人民币对其它主要货币的交易流动性,也定期对篮子货币及其权重,以透明化的公式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可以更好地反映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变化方向及幅度,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改革提供了有利工具。
正文
1、2005年及2010年汇改:货币篮子成为人民币汇率的参考基准之一
1.1 、2005年汇改引入篮子货币,人民币迈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的汇率改革可回溯至1994年。当时内地将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剤汇率并轨,从1美元兑换5.8元人民币的汇率水平下调至以1美元兑8.7元人民币的基准,开始实行以市场供需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1997-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泰铢等其他亚洲货币相继贬值,但人民币保持对美元稳定,始终维持在1美元兑8.28人民币上下波动。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人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汇率制度,正式开启了人民币中间价汇率市场化之路。这次汇改是央行第一次明确提出人民币汇率需要参考一篮子货币,从而改变事实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推动人民币从汇率低估向均衡汇率调整。
2010年6月汇改重启,人行进一步强调人民币汇率水平从参考双边汇率转向多边汇率,更多地以人民币相对一篮子货币的变化来看待人民币汇率水平。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介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间,比固定汇率弹性有所增强,又不像浮动汇率那样大幅波动容易引发金融市场动荡,更有利于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稳定,防范投机资本的跨境流动。另外,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的主要经贸伙伴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对外投资也呈现多区域特征,由多种货币组成的货币篮子更能准确反映真实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可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1.2、2005-2015年:货币篮子构成的估算及其对人民币汇价的影响
2005年汇改后,尽管货币当局多次强调货币篮子在调节人民币汇率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人行没有直接公开货币篮子的构成、货币权重和盯住机制,外界和研究者通过人民币汇率与美元之间的相关走势,对人民币与美元以及货币篮子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估算。
从人民币中间价的整体走势上来看,2005年以后的主要时间里,人民币中间价汇率基本上参考了篮子货币的走势,只有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再次单一盯住美元。2005年至金融危机前的三年间,人民币兑美元处于加速升值的过程。以每年的7月21日为分界点,在2005年汇改后第二年和第三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分别达到5.5%和10.9%。截至2008年11月,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约19%。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人民币重新恢复兑美元汇率的稳定,转向事实上地盯住美元。至2010年6月汇改重启,人民币兑美元的波动程度不断扩大。这一方面得益于货币当局扩大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从上下0.3%之范围内浮动,逐步扩大至2%的波动区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篮子货币对人民币中间价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一些学者通过模拟分析,分析了货币篮子中可能的货币构成及权重,以及货币篮子对人民币中间价的影响。一项研究发现,除去2008金融危机期间以外,美元在人民币参照货币篮子中一直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货币篮子中有些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这些货币对人民币的影响也全部通过美元来体现,美元在当时货币篮子中的比重可能达到了80%左右,明显大于理论要求的稳定贸易收支的比重。第二,货币篮子中的货币权重有可能是动态变化的。一些新兴市场货币权重,如俄罗斯卢布、新加坡元等可能出现了增长。第三,货币当局当时对货币篮子的参照水平不高,货币篮子对汇率的约束作用有限。根据另一研究,这些特点在2010年以后得以延续。这项研究发现,美元在货币篮子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在篮子里的权重有所下降,日元、韩元、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菲律宾比绍、新台币、泰铢等亚洲国家的货币权重开始增加,说明中国与东亚的贸易关系对货币篮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总体而言,从2005年第一次引入货币篮子作为人民币中间价汇率参考开始,此后十年时间里,篮子货币已逐步成为人民币汇率调整的主要参考依据。尽管这段时间里,货币篮子是如何构成以及货币篮子对人民币中间价有多大约束力,并没有一个具体答案,但是,无论从人民币汇率的实际走势,还是学术研究均表明,这一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在不断扩大,与亚洲货币的关系越加密切。同时,欧元、英镑、加元、澳元等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程度也在加深。这一期间,人民币汇率相对货币篮子循序渐进、动态调整的过程,既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关系不断多元化的变化趋势,也反映出内地经济结构的调整适应。
2、2015年811汇改:篮子逐渐成为决定人民币中间价的双锚之一
2.1、人民币货币篮子的构成正式透明化
2015年8月11日,人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提高中间价形成市场化程度,启动新一轮汇改。2015年12月,人行第一次正式公布一篮子货币的构成,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透明化。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首次发布了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包含13种在CFETS挂牌的货币。其中,美元、欧元、日元比重最高,分别为26.40%、21.39%和14.60%,其次为港币(6.55%)和澳元(6.27%)。样本货币权重采用考虑转口贸易因素的贸易权重法计算而得,篮子货币指数代表的贸易量占中国对外贸易量的比率达到60.4%(见表1)。
为从不同角度观察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情况,CFETS也同时列出了参考国际清算银行(BIS)货币篮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计算的人民币汇率指数。与BIS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相比,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中的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权重更高,同时,也包括了东南亚以及俄罗斯货币,但是没有包括更广泛的新兴市场货币。
在2015年CFETS公布的货币篮子中,美元权重要比此前估算的(详见1.2节)人民币汇率指数中美元占比低很多。在新的货币篮子中,美元加上港币后的权重为33%,说明在新的货币篮子推出后,人民币开始改变主要盯住美元的事实,从而逐步过渡到更多地由市场和贸易关系决定的浮动汇率制度。
2.2人民币中间价与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的互动关系:四个演变阶段
CFETS正式公布人民币汇率指数后,人民币汇率加大了参考一篮子货币的程度,并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为基准逐步确定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定价机制,从而明确了货币篮子对人民币中间价的影响规则。
具体来说,按照新的中间价形成机制,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设定需要考虑「前一交易日日盘收盘汇率」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两个组成部分。其中,「收盘汇率」是指上日16时30分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人民币兑美元收盘汇率,主要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是指为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所要求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幅度,以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基于此,篮子货币对人民币中间价的约束力得以强化,货币篮子逐步成为决定人民币中间价参考的双锚之一。
从实际走势来看,2015年末至2017年11月,人民币中间价走势与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的互动走势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见图2):
(1)第一阶段从2015年末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公布至2016年中。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走势表现为「美元贬、CFETS指数出现贬值、中间价稳定」。具体而言,美元指数在2015年第一次加息后从高点回落,美元走弱。按照新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人民币中间价应当随之升值,但这一时期人民币对其他非美元货币的走势下跌,人民币CFETS指数出现贬值,从100.94点下降到95点左右。因此,这一阶段中间价的实际走势基本持平,在6.55至6.85区间震荡。
(2)第二阶段从2016年中至2016年末。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走势表现为「美元升、CFETS指数保持稳定、中间价出现贬值」。2016年6月的英国脱欧公投结果、2016年11月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导致市场风险转向,以及2016年底加息预期等因素均推升美元指数。这一时期美元指数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从94点上升至至2016年底103点的阶段性高点。在强势美元背景下,其他非美元货币(包括人民币)对美元均出现贬值,因此在此期间,人民币对篮子货币大致保持稳定,CFETS指数走势趋稳,大致保持在94-95点水平,导致人民币中间价对美元呈现贬值走势,最低触及6.94。
(3)第三阶段从2017年初至2017年5月中旬。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表现为「美元贬值、CFETS指数小幅贬值、中间价保持稳定」。在此期间,特朗普政策面临挑战,强势美元的预期开始回调;另外欧洲经济基本面开始走强,欧洲政治系统性风险下降,推动欧元上行,美元指数相应走弱。在美元持续走弱期间,人民币相对一篮子货币出现小幅贬值,CFETS指数从95.25点下行至92.26点水平,人民币中间价走势基本处于6.85-6.9区间,没有跟随美元走弱而升值。这一阶段人民币汇率与CFETS指数走势与第一阶段情形基本一致。
(4)第四阶段为2017年5月后至11月末。人行进一步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公式中引入逆周期因子,以对冲市场情绪导致的单边预期。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表现为「美元贬值、CFETS指数小幅升值、逆周期因子对冲美元贬值因素、中间价大幅走高」。
逆周期因子引入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由「前一交易日日盘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三部分组成。按照人行在2017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论述,逆周期因子的计算方式为:报价行先将日间收盘价变动拆解成「一篮子货币汇率日间变化因素」与「人民币的市场供求因素」两部分,进而对「人民币的市场供求因素」进行逆周期调整,以弱化外汇市场的羊群效应。在计算逆周期因子时,先从上一日收盘价相对中间价的波幅中剔除篮子货币变动的影响,由此得到主要反映市场供求的汇率变化,再通过逆周期系数调整得到逆周期因子。逆周期系数由各报价行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化、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自行设定。
在实际报价过程中,由于市场供求的影响因素大部分被逆周期调节因子抵消,使得一篮子货币汇率对人民币中间价的锚定作用进一步增强。从具体走势上看,2017年第二季度以后美元指数持续下行,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稳中有升,回升至95点左右的水平。借助逆周期系数的过滤,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了较大幅度升值。
2.3、新货币篮子的构成及影响
2.3.1 欧元、日元对人民币汇率影响力有所增强
2016年底,人行再次调整了货币篮子的组成,篮子中的货币数量从13种扩大为24种,这样新货币篮子代表的中国对外贸易量,约占中国同期全部外贸总额的74%,相较于旧指数有了大幅上升,新的CFETS指数的代表性更加广泛。
其中,美元权重从26.4%下降至22.4%,加上与美元挂钩的港币,美元权重达26.7%。而欧元和日元的合计权重达到了27.8%。欧元和日元汇率对该货币指数的影响超过了美元(见表2)。
从具体走势上看,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在6.5%左右,但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分别贬值3.9%和9.4%,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带动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整体走弱。而进入2017年,截止11月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08%,但人民币对日元基本保持稳定,对欧元出现贬值6.8%,带动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稳中偏弱。随着欧、日元对人民币的影响力在加深,显示出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增强了与国际市场其他主要货币汇率的相互变动,使得人民币汇率更好满足中国改善贸易条件的需求,兼顾了国内企业结构性调整的适应能力。
2.3.2有管理的浮动货币比重上升
自2016年底的改动后,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的货币篮子中,新增了南美洲国家的南非兰特、墨西哥比绍,中东地区的阿联酋迪拉姆、沙特里亚尔、以及韩元、土耳其里拉等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以反映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见表2)。
另一方面,由于引入了更多有管理浮动的货币,而降低了美元、欧元、日元及港币等自由浮动货币的比例,使得篮子的波动性可能有所降低,从而降低了人民币汇率的整体弹性。在新篮子中,南非兰特、墨西哥比绍、韩元、土耳其里拉属于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货币,而阿联酋迪拉姆、沙特里亚尔则属于固定汇率货币。这些货币在新的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中占比达到18.9%。
相对稳定的一篮子货币,有利于保持人民币的汇率预期,也可以改善对外贸易竞争力,保持购买力稳定。但另一方面,加入更多低波动性的货币,人民币汇率价格或许不能随时应市场供求关系而快速变化,那么在应对未来的市场风险时,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的灵活性可能会降低,弱化释放风险能力。
2.3.3相对货币篮子的稳定汇率有利于其他宏观经济目标
引入逆周期因子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弹性扩大,改变了人民币相对美元「易贬难升」的非对称走势。2017年5月26日推出该项措施后,人民币快速升值;9月11日,央行取消购汇准备金率,并以逆周期因子防止超调,人民币相对美元维持区间震荡。
在逆周期因子的作用下,篮子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锚定作用得以增强。由于「一篮子货币」的波动具有极强的随机性,「参考一篮子货币」这定价规则决定了人民币单边走势的动力下降,人民币汇率在中长期逐渐趋于平衡。这在一方面可以推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的稳定又减轻了对外汇储备的压力,外汇储备因而持续回升,截止2017年10月,外汇储备连续9个月增加至3.1万亿美元水平(见图3)。
3.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市场运用前景
3.1美元指数的国际经验借鉴:主要指数和构成
美元指数是目前国际上最主要的货币指数,是衡量全球金融市场状态及走势的重要指标。从美元指数4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美元指数形成了一系列的不同功能,包含不同币种和权重的美元指数家族,综合用于衡量和评估美元价值。
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现有的美元指数家族可大致划分为(1)美联储及国际机构编制的美元指数,以及(2)由交易所或商业机构编制的美元指数。
3.1.1美联储推出的美元指数
最早被使用的美元指数是美国联邦储备局(美联储)于1970年代制定的贸易加权主要货币美元指数(TradeWeightedU.S.DollarIndex:MajorCurrencies,DTWEXM),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衡量美元价值变动提供参考。该指数的货币篮子包含有7种货币:欧元、加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澳大利亚元、瑞典克朗,权重会根据篮子货币国家与美国的贸易状况进行调整。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新兴市场加入全球产业链,与美国的双边贸易规模越来越大,如果指数中仅包含少数发达国家货币,就不能及时反映美国与全球贸易的动态变化。因此,美联储在DTWEXM的基础上又开发了贸易加权广泛货币美元指数(TradeWeightedU.S.DollarIndex:Broad,TWEXB)和其他重要贸易伙伴美元指数(TradeWeightedU.S.DollarIndex:OtherImportantTradingPartners,TWEXO)。
TWEXB货币篮子在DTWEXM的7种货币的基础上增加了19种货币,其中大部分货币为美国重要贸易伙伴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美联储又以这19种货币形成了TWEXO指数。由于TWEXB指数涵盖了美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权重调整不断动态地反映美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变化,因此成为衡量美国在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最主要指标。
从使用功能上来说,TWEXB以及TWEXO指标的编制主要是为决策者或研究者研究外汇市场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对篮子货币及其权重的选择主要考虑了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关系,但并没有考虑篮子内各货币在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上的使用程度。而且,这些指数的更新相对滞后,美联储也没有授权使用这些指标作为商业用途。如果市场需要实时了解篮子货币汇率指数受双边汇率变化的影响程度,并进行相应的金融交易活动,就需要借助其它工具。
3.1.2由市场交易机构开发的美元指数
这类指数以美国洲际交易所(ICE)的美元指数TheU.S.DollarIndex(DXY)为代表,该指数是市场上最早也是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美元指数。早期,该指数的篮子货币及其权重主要根据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量确定,反映美国的出口竞争力的变动情况。1999年欧元诞生后,取代了其中12种货币,DXY货币篮子形成目前的6种货币构成,即欧元、日元、英镑、加拿大元、瑞典克朗、瑞士法郎,货币构成及权重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美元是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许多实物大宗商品市场均以美元计价,交易商和投资者需要一种流动性极强的美元交易工具来管理商品和投资组合的汇率风险。而DXY指数高度动态,能及时反映外汇市场波动对美元价值的影响。该指数被全球交易商、分析师和经济学家公认为最重要的美元货币基准,以它为基础的货币期货产品是目前国际外汇市场上广泛采用的投资和套期保值的工具。
需要注意的是,该指数的最大特点在于欧洲货币占比高达77%,单欧元就占据了美元指数将近58%的权重,导致该指数非常敏感于欧盟经济的变化,欧元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元指数的强弱。为了避免货币比重高度集中在欧洲的缺陷,市场交易机构推出了更多不同构成的美元指数。道琼斯于2011年发布了道琼斯FXCM美元指数,选取了欧元、英镑、日元和澳元四个在全球外汇交易中与美元相关性、流通量和流动性最高而交易成本较低的货币作为篮子货币,且将篮子权重平均分配,每个货币的份额都是25%。
与之类似的,还有指数公司FTSECürex编制的指数USDG8和彭博的美元指数TheBloombergDollarSpotIndex(BBDXY)。这两个指数在选择篮子货币时,不仅考虑到篮子货币在全球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中的重要性以及可交易性,并且还将离岸人民币纳入货币篮子,通过加入重要性上升的新兴市场货币,克服DXY欧洲货币占比过高的问题。虽然这些指数在货币选择和权重设置上更多考虑了在外汇市场上交易量的影响,计算方法也相对科学,但形成历史较短,难以撼动DXY指数及其期货在市场上的地位。
3.2、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指数
从功能上看,目前中国最主要的人民币指数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更多是作为宏观经济决策的辅助,其功能和构成,与美联储的TWEXB指数类似,为宏观经济运行提供综合指标。但是市场交易方面,显然需要开发新的工具以及相关的人民币指数衍生品,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投资和对冲的工具和价值基准。
目前内地在开发市场化的人民币指数方面已做出一定探索。2013年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联合编制和发布的人民币指数,选取美元、欧元、日元、港币、澳元、加元、英镑、俄罗斯卢布、马来西亚林吉特、韩元10种货币作为样本用于反映人民币汇率的综合变化。这个指数推出于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公布前,使用货币于中国双边贸易额占比和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比作1:1加权计算货币权重。可以说,这一指数在货币的选择以及权重设置上,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和探索。在2015年8月汇改前,该指数与美元指数保持较好的相关性,但之后两者相关性有所下降。
3.3、汤森路透/香港交易所人民币货币指数(RXY)
3.3.1RXY指数是参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及DXY指数构建原则而设计的人民币指数系列
2016年香港交易所与汤森路透(TR)推出的RXY指数系列,参考内地CFETS一篮子货币的组成,确定了13种货币构成人民币指数的样本币种。指数系列高度动态、透明,每小时计算更新一次。货币权重的计算依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提供的中国与篮子货币国家之间的年度贸易量进行计算。
与DXY美元指数构建不同的是,DXY的货币权重是根据美国1999年与这些货币所属国家或地区贸易量确定,权重为固定不变的常数。而RXY指数的权重根据最新的贸易数据每年进行调整。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仍处于逐渐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变动的权重可以更好地反映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
3.3.2 汇率指数的相关性及可交易性
如表5显示,由于「RXY参考在岸人民币指数」与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高度关联(相关系数为0.86以上),能够相当好地反映出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走势,可以作为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的模拟指标。
从波幅来看,2015年811汇改之前半年,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平均波幅为1.58%,2015年811汇改后的约两年间,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平均波幅为2.29%,说明随着人民币汇率机制逐步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波幅已然扩大。同时,811汇改后,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平均波幅为2.69%,而RXY参考离岸人民币指数的平均波幅则达到4.00%,反映了外围市场波动对离岸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见表5)。如果在RXY人民币指数基础上开发期货产品,相信能更紧贴离岸人民币的价值变化。
3.3.3 市场运用意义以及前景
从美元指数的历史发展来看,货币篮子指数对货币价值的参考作用,以及是否具有可交易性,主要取决于篮子货币及其权重的选择。在确定人民币指数的货币篮子时,虽然贸易关系可以是主要因素,但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外汇交易的不断扩大,篮子货币在全球外汇市场的流动性,以及其汇率的波动对人民币的影响程度均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因此,具有广泛市场运用前景的指数既要考虑到本国与他国的贸易关系,也应考虑篮子货币在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从这个角度来看,RXY指数既参考了人民币对其它主要货币的交易流动性,也定期对篮子货币及其权重,以透明化的公式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可以更好地反映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变化方向及幅度,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改革提供了有利工具,可成为人民币风险对冲工具等金融产品的开发基础。
货币缩写
AED 阿联酋迪拉姆
AUD 澳元
CAD 加拿大元
CHF 瑞士法郎
CNH 离岸人民币
CNY 在岸人民币
DKK 丹麦克朗
EUR 欧元
GBP 英镑
HKD 港元
HUF 匈牙利福林
JPY 日圆
KRW 韩圜
MXN 墨西哥比绍
MYR 马来西亚令吉
NOK 挪威克朗
NZD 新西兰元
PLN 波兰兹罗提
RUB 俄罗斯卢布
SAR 沙特阿拉伯里亚尔
SEK 瑞典克朗
SGD 新加坡元
THB 泰铢
TRY 土耳其里拉
USD 美元
ZAR 南非兰特
主要参考文献
1. 陆晓明,〈九种美元指数的特征及运用比较分析〉,载于《国际金融》,2017 年9 月。
2. Mico Loretan, Indexes of the foreignexchange value of the Dollar, 2005.
3. 谢洪燕等,〈新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中货币篮子权重的测算及其与最优权重的比较〉,载于《世界经济研究》,2015 年第3 期。
4. 张明,《人民币汇率:机制嬗变与未来走向》,2017 年9 月。
5. 周继忠,〈人民币参照货币篮子:构成方式、稳定程度及承诺水平〉,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9 年3 月。(完)
文章来源: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办公室(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薛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