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便利店“荒地”,被撕开了口子
2018-07-18 12:05: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外资便利店“荒地”,被撕开了口子

外资便利店入场一年,南京市场的“三强争霸赛”仍在继续

【导读】南京人对外资便利店的讨论、期待,已经持续了很久。

2017年8月,第一家罗森便利店在南京开业时,队伍排到店外五十米的盛况,甚至在微博热搜榜上受到一些网友“耻笑”。“没有见识”,成为很多一线城市人对这座二线城市消费者的点评。殊不知,引爆这场便利店开业盛况的,不仅有当地消费者对于这家外资便利店的好奇,更是多年来,“南京无外资便利店”背景下,人们消费渴望的集中爆发。

近一年时间里,从罗森到7-Eleven,几乎每一家门店的开业,都能创造一个时间段内的销售巅峰,而这个最高数据,又一次一次被此后开业的门店所刷新。业内人士透露,便利店的“南京现象”,甚至拉高了这些外资便利店中国部门在全球各大区部门的话语权。“可以说,此后准备加盟罗森的合作方,没有一个没来南京看过,”分管罗森事物的南京中央商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刘梦婕对于外资便利店在南京取得成功总结为:天时、地利、人和。

外资便利店的来袭,也使得本土龙头企业苏果面临挑战。为江苏本土孕育的、在这里深耕细作22年的龙头老大,苏果有着最早的门店布局、严格的鲜食管理,在“抓住老南京的胃”的同时,面向年轻群体开辟IP主题店,无疑在竞争中掌控了先机。

仅仅半年,南京的便利店市场已在一场不见刀光剑影的博弈中被撕开了一条口子。急切观望了许多年的外资便利店,开始了一轮猛烈进攻;国内其他内资便利店,也摩拳擦掌,准备趁机杀入。好在,对有着800万人口、却仅有约600家便利店的南京来说,它完全可以吃得下。

只是,在快速抢占市场后,最终是几家各占一山、平分秋色,还是回到当初一家独大的局面,仍未可期。

杭州人陆闵从在南京上大学时就开始吐槽南京没有外资便利店,“朋友说我一个’二线城市人’老端着‘一线姿态’,”她耸肩,“但已经养成习惯了。”

不敢轻举妄动,外资便利绕开南京

实际上,南京并不是一个便利店“荒地”。

早在1999年,第一家苏果便利点就在南京三牌楼大街开业了。苏果是江苏本地的超市品牌,2004年被华润集团收购。相比于大型超市,就在家门口的便利店满足了人们不用去大型超市排队、就能买到酱油、肥皂、卷筒纸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如今,苏果旗下的苏果便利店和好的便利已遍布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

老南京说,“有苏果,万事足。”一直待在南京的人也习惯了享受家门口苏果便利店和好的便利的服务。但随着人口流动性加大,没有外资便利店,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的热点。网络上,关于外资便利店的鲜食的美味等宣传文字,也让这些便利店变得越发让人期待。

此前,这些外资便利店已相继攻下上海、苏州、杭州、苏州、无锡等多座苏浙沪城市,却唯独绕开南京,使得南京“外资便利店‘荒地’”的特点,被更加放大。

“为什么南京没有外资便利店?”网上的答案五花八门,类似“苏果联合政府不让外资便利店进驻”的回答,获得了极高点赞量。

“我们是国企,但也是完全面向市场化经营的企业,稍微想想也知道,我们不可能有这样的能量,”苏果相关负责人称,“这个‘黑锅’我们不想背”。而对于这个问题,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开设便利店完全是市场行为,没人能垄断。内资开店,有执照即可;外资开店,过去要经政府许可,现在只需向商务部门报备即可,但最近5年,并没有外资便利连锁店前来申请或报备要进驻南京。

苏果旗下好的便利

不过,在江苏,特别是南京地区的绝对龙头地位的苏果,显然对这些外资便利店构成了威慑。

“这也是这些外资便利店觊觎南京市场已久,却始终不敢轻举妄动的最大原因。”一位业内人士说。

市场绝对成熟,“每家都在等其他家先动”

他们的慎重不是没有理由。在这之前,曾有先驱者。

2011年,台资便利店旺仔便利以浩大声势进驻南京,一时成为风口浪尖最被关注和看好的项目。然而仅2年时间,已开28家门店的旺仔便利终因供应链能力问题宣布关停,全面退出。

2014年前后,本想借机冲进南京市场的资本,此时全部停下脚步。

但是,虎踞龙盘的南京又是如此一块令人眼热的黄金宝地。

商业聚焦华东,华东看上海、浙江和江苏。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无论是GDP、GNP,还是销售总额、时尚度、消费理念、人口基数、外来企业、龙头企业数量,都在不断快速增长,同时,也在这个区域占有绝对优势。

根据上海和广州标准,便利店以人口计算,每2000-2500人就能够养活一家便利店,以这样标准计算,南京能容纳的便利店总量至少在3000家以上。然而,在此之前,在南京和安徽市场有垄断地位的苏果便利和好的便利的总量,仅有600家。

有着30多年行业经验的南京商贸领域资深专家李绍明,并不认可简单的数字对应,“毕竟上海的人口状况和南京是不一样的,它的的国际化城市化的水平比南京高;而且上海的收入水平、商务人数、流动人口的数量都和南京不一样,仅仅就人口作比对是不客观的,它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在他看来,几家外资便利店几乎同时进驻,由三个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一,按照人均GDB和人均的收入水平来说,市场的时机早就具备,而且非常成熟;其二,南京的本土商业这么多年来一直做得不错,特别是在超市这个业态,苏果已经处在相对集中和相对垄断的地位,所以外资会格外谨慎;第三,外资品牌对南京市场的研究已经到位,他们既看到了市场需求,也找到了和苏果定位的差异,并找到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以及拓展模式,对于这些便利店的母公司来说,较低的风险控制和成本,可以帮它们尽快度过市场培育期。

在这些先决条件下,2017年,几家外资便利店决定再次开始筹划。比起四五年前,如今的南京市场已经更加完备、消费者的期待程度更是几乎到了一点即着的程度,进入这个市场,只是先后次序问题。

“大家都在互相瞅对方,”中央商场目前分管罗森便利店事物的执行总裁刘梦婕说,“每家都在等其他家先动,然后等着看它们进来(南京)后的情况。”

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涌动。

罗森先行,外资便利店创造“南京现象”

罗森成了第一个打破平静的企业。

“再等下去就来不及了。”作为中央商场方面和罗森合作的最主要推动者,刘梦婕说透露,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中央商场就和罗森敲定下合作——上海罗森负责采购、输出品牌和服务培训支持,店铺开发、运营,市场推广等由中央商场独立完成。

刘梦婕 南京中央商场集团执行总裁

这一步走出,意味着南京的便利店市场正式被撕开了口子。中央商场希望,以这一步先行,为自己争取到做市场的6-8个月的重要窗口期。

2017年8月,罗森在南京首批店开业。盛夏里排队的长龙,加上被一抢而空的甜点鲜食,使得南京罗森一炮而红。其中,南京丹凤街店的日销售额在开业的第四日突破11万元,打破罗森中国的最高销售纪录。“罗森现象”这个词,至今为零售行业津津乐道。“可以说,全国所有加盟便利店的企业,没有一个没来南京看过。”中央商场罗森(以下简称“中商罗森”)的刘梦婕说。

之前如铁桶般坚固的市场被撕开了口子,除了期待已久的消费人群以外,焦灼的资本更是一拥而上。

2017年12月,另一家日系便利店巨头7-Eleven,与南京本土零售企业金鹰商贸,达成20年的江苏经营权协议。

2017年,在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先恐后中,南京开启了便利店市场的“三强争霸赛”。

(阅读全部系列报道,可下载“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

编辑:潘婕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