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属于最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中国的财政学研究中一般用“两个比重”来衡量这两项关系的变化,一是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反映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是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反映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在2015到2016年,“两个比重”都出现了拐点迹象(如图所示),这表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可能出现了一些变化。
(1)全国财政收入占名义GDP比重2015年见顶,反映出政府减税降费,激活市场的决心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占名义GDP比重也持续提升,2015年达到22.1%的峰值。但我们知道,2015年的企业盈利状况很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利润增速为-2.3%,是极其罕见的负增长,政府与市场的矛盾急需调整,因此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得以出台,其中2016年5月1日全面实行“营改增”最具标志性。这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带来的结果就是全国财政收入占名义GDP比重在2016、2017年连续2年回落。
(2)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2016年触底,反映出地方过度扩张问题受到约束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实现了中央财政收入对全国财政收入的绝对控制,强化了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从2002到2004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连续三年接近55%的历史最高值。而这一时期,对外中国已于2001年11月加入WTO,对内2003年10月出台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要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此时激发地方积极性就成为政策取向,表现为2004年后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的趋势性下降。
但是,在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中,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也会带来一些负面问题,其中代表性的包括软预算约束造成的过度投资,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或滞后的投资,高杠杆与高风险投资等,当这些问题逐渐积累成系统性风险,就不得不迫使中央采取约束措施。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在2016年触底,就体现了这种防风险措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