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姝含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189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8%。有媒体注意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数据出炉后扭转升势,转而下行。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在数据公布后急跌100点,亚市盘初累计跌近250点,报6.7232。在岸人民币对美元跌破6.7关口。
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计算的6月29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5.66,较上月末贬值1.61%。为便于市场从不同角度观察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变化情况,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参考BIS货币篮子、SDR货币篮子计算了人民币汇率指数,2018年6月29日上述两个指数分别为99.00和95.89,较上月末分别贬值1.52%和2.49%。
“在国际货币格局变迁的外部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仍面临较大挑战。”7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助理王芳作为报告主编之一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需要构建全面高效的宏观政策国际协调平台和机制,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017年,我国经济新动能不断增强,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人民币国际化在经历一轮周期性回落后强势反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RII已升至3.13,同比提高44.8%,基本上回到2015年的高峰水平,与日元、英镑的国际化水平十分接近。
报告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强势反弹主要动力在于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人民币汇率企稳回升,市场预期回归理性;“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成为人民币流通的关键版块以及金融市场开放的稳步推进,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上升。
报告认为,在贸易保护主义带来严重不确定性、全球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度萎缩的情况下,人民币直接投资的全球占比有较大上升,这为全球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动力。
目前,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储备。人民币在IMF可识别外汇储备中占比达1.07%,同比上升0.23个百分点,表明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市场的吸引力显著提高,人民币全球储备货币地位获得进一步实质性确认。
然而,人民币国际化仍然面临几大障碍,报告分析包括全球货币政策酝酿变局,金融市场波动性与溢出效应上升;人民币金融产品不够丰富,市场体系有待健全;合规审查,人民币跨境流动通畅度有待提高以及CIPS业务不及预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
展望2018,报告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已进入发展新阶段,为获得必需的国际网络效应,迫切需要全方位、高效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国际政策协调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对此,报告建议,一是着力构建科学的宏观政策国际协调框架,将贸易、货币政策作为短期协调的重点内容,将结构改革、宏观审慎政策纳入协调范畴,完善跨部门统筹、快速响应的国际协调机制。二是加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下的多层次政策沟通和协调,妥善处理中美贸易摩擦和货币政策分歧,是中国实现无危机发展的关键。三是根据不同国际组织的功能定位及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有的放矢,积极参与多层次国际组织建设。四是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国际政策协调的新型平台。五是发挥独特的市场和制度优势,率先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硬支撑”。此外,应倡导本币优先原则,加强政策、设施、机制配套,破除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现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