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于春海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对2018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了分析解读。
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平稳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经济“半年报”。人大国发院的相关报告提出, 2018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物价水平稳定,就业形势整体向好。宏观经济在诸多方面呈现积极变化。
首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进一步提升,专业和商业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其次,总需求结构不断完善。最终消费在GDP增长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总需求力量更趋合理和稳定。居民消费升级态势得以延续,消费增长的新动力继续增强。固定投资的内生力量逐步增强,对政策性力量的依赖有所降低。第三,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我国经济在投入和产出两个方向上对外部的依赖性变得更加平衡,对国外市场净需求的依赖性降低。第四,在微观层面,企业收入和利润保持较高增速,生产成本逐步降低。
警惕内外部风险可能叠加
报告认为,在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平稳增长,并呈现多方面积极变化的同时,诸多矛盾和隐忧也不断显现。例如,居民实际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增速下滑;固定投资的增速下滑明显,市场内生力量还难以完全弥补政策性因素退出后的缺口;工业企业绩效改善幅度放缓;旅行和运输等服务贸易逆差的迅速扩大,意味着消费升级过程中不断增长的新兴消费力量未能有效地拉动国内供给扩张。
“这些矛盾和隐忧应该说是我国经济调整和变革时期的正常表现,也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整、增长模式转化、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对象和目标所在。”于春海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需要关注的是外部风险及其可能与内部风险的叠加。
于春海分析认为,首先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速下降和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缩小。其次,新兴经济体的金融风险加大。第三,中美贸易冲突存在进一步激化的风险。此外,在金融层面,外部金融风险可能与国内金融失衡问题形成叠加。
(经济日报 记者:熊丽 见习编辑: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