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李平/文 今年适逢中国基金行业发展20周年,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获得新一轮融资与更高估值,各大银行纷纷推出拥抱互联网的升级方案……进入下半年,“金融科技”逐渐成为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共同关注的热词。
金融从来离不开科技,尤其是每个时代的前沿科技。而“金融科技”在今年被如此关注,本质上是由于互联网的介入:5年前余额宝的诞生让国内金融行业第一次强烈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几年以来,金融行业雄狮苏醒,互联网行业则渐知边界。两者正在从平行线到交汇碰撞,未来将走向竞合偏合、互相赋能。
但这个过程中,在对金融科技的认识上,难免矫枉过正。“任何与数据和技术无关的业务都不做”——某互联网金融公司CEO曾如此表述。但实际上,对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而言,重要的不是“不碰”金融,而是能否利用好中国海量用户、移动互联网丰富场景,用技术手段来做出有利于行业、用户和社会的创新。金融科技的定义也应该从它的价值上找答案。
自己家没有试验田,谁会相信你可以亩产过万?只有经历过金融试验田,才知道痛点在哪,才知道技术应该如何助力金融。与IBM、Oracle、EMC等传统金融IT服务商相比,如今的金融科技代表如蚂蚁金服、腾讯、京东等,其优势和价值恰恰在他们自己做过金融业务,同时拥有互联网技术能力。
举例来说,余额宝最初由天弘基金管理,而后蚂蚁金服实现对天弘基金的控股,余额宝成了蚂蚁金服在货币基金领域的“试验田”。今年余额宝宣布开放,从一只基金开放至6只基金。在这个过程中,余额宝每秒数万笔并发交易、毫秒级别处理速度,通过数据分析预测申赎情况,这些就是在“试验田”阶段锤炼,而后开放给基金公司的金融科技能力。
同样,两家互联网公司作为最大股东的民营银行也有类似意义。两家银行放出的都是没有网点无需抵押的纯信用贷款。从试验田得出成功经验后,才能让合作伙伴相信他们,从而输出技术能力。现在,两家银行服务的客户数(微粒贷服务个人消费者、网商银行服务小微企业)都超过了1000万,基于他们的高效率,互联网风控和运营能力,有不少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开始了跟他们从底层技术到信贷业务的合作。
厘清了金融科技的误区,我们再来看,什么才是真正的金融科技?
首先,金融科技应该既有金融业务的经验和实践,又有技术突破。网商银行的“310”小微贷款模式,京东金融的供应链金融,都属于此类。其中,网商银行突破的是如何在无法面对面核身的情况下,用数据分析判断风险,并做好反欺诈,把不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京东金融突破的是如何让电商数据和商家的供应链形成闭环,为商家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也对其形成一定制约。
其次,金融科技公司的能力可以开放输出给行业伙伴,并在理想状态下,实现双向“赋能”。只有当金融科技具备开放、可复用的特点时,才有交易的可能,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才能激活产业机会。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互联网公司似乎被认为更加具有金融科技优势,但实际上,金融行业长时间积累的行业经验、系统方法也应该被重视,也有很大可能“老树开新花”。金融机构不缺数据和方法,缺的是直面用户的机会,以及实现更强算力、更强运营的系统支撑。这种支撑,离不开互联网的帮助。
真正的金融科技不是为了解决零打碎敲的功能,而是可以带动行业转型升级。近年来,众多新“物种”涌现、诸多银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很多银行的移动转型中有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支持。这都预示着让金融科技发挥它真正的价值,将为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注入新活力。
(作者系互联网金融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