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兵:吃药贵,除了技不如人,更是因为利益集团绑架了医疗体制
2018-07-17 10:50: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宋鸿兵:吃药贵,除了技不如人,更是因为利益集团绑架了医疗体制

■ 文 | 宋鸿兵

本文节选自鸿学院微课堂《宋鸿兵解读看病难问题》

现在中国搞仿制药,因为你跟西方药厂在同样一个水平竞争,哪怕我们今年年底完成了289个药品的一致性评估,你在市场中仍然难以抗衡西方药业,因为它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形成了长达30多年的利益分配结构,你想打破这个利益分配结构,谈何容易?

你想想看,中国为什么不让印度仿制药进入中国市场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怀疑印度药的质量吗?联合国都不怀疑,WHO(世界卫生组织)都不怀疑,连美国医院都不怀疑,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也不怀疑。中国怎么可能真的怀疑他的制药水平呢?当然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法律就不让他进呢?

这是多大的势力集团在阻碍这件事啊。

《我不是药神》出来之后,对全国的冲击非常巨大,当然整个制药体系的这些埋藏已久的深层次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

可能以前有一些没有想明白,或者是一些没有看透的重大弊病,这回被曝光出来了。如果印度仿制药的产品质量不错,我为什么在专利药到期之后还要保护西方制药业那些制药巨头,再给他两万多亿的利润空间呢?这不是疯掉了吗?

(编注:2000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中规定,“原研药”可以给予单独定价权,简单来说就是,外资医药巨头们享有自主定价权。并且在中国,即使20年的专利保护期过了,医药公司依然可以享受单独定价的优惠政策,无需遵循政府指导定价。)

这个时候高层才明白过来:这个问题吃亏吃大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现在开始准备让印度药进来了。为什么要让印度要进来?你看看中国现在,整个医疗开销的成本巨大到什么程度?

国家每年投入几万亿到这个领域中,但真正花在病人身上的只有1/3,其他2/3都被浪费了。不是浪费在保险公司,就是浪费在流通领域,或者浪费在一些灰色地带。所以我们的钱花的效率极差。

如果你让印度仿制药进来,可以直接逼迫跨国公司这些大药企降价,他不降价市场就没了。

当然,印度仿制药进入中国,对中国的仿制药企业也会构成非常沉重的压力。因为他的水平比你高得多,他从1970年到2005年已经积累了35年,比你长得多,已经形成了体系上的优势。在这样一个竞争优势落差之下,你想立刻超过他是有难度的。

所以我觉得对印度仿制药最好的使用方法是,用印度药去打跨国巨头的价格,但是又不让印度药真正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我就用它去拼价格,之后仍然要对印度药进行一定的限制。

这种限制是为了给中国仿制药的发展留下足够的市场份额。如果没有市场份额,其他东西都别谈,都是没有意义的。

印度当今在制药工艺方面已经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国了。我们要客观的承认。你会看到他在世界市场上,制药业的竞争优势跟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2005年印度修改法律之后,西方药企本来要回到印度市场,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但是却发现在生产技术工艺上已经没有优势了。

所以他们对印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不再跟你去拼制造工艺,因为没有明显优势,成本也拼不过,那我们就合作吧。像美国很多药企,比如辉瑞、惠氏,他们的很多专利药到期之后,与其自己在美国生产,质量还赶不上印度的,价格还比他贵,那我还不如授权印度来生产。我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是相当于原厂药,然后搭着他们自己的渠道在美国进行销售。

所以印度在2005年,本来是准备跟跨国制药巨头进行血拼的,结果突然发现行情变了,他大规模承接了美国医药业的外包制造。西方医药业的生产制造大量涌向印度。

所以你会看到印度药在2005年之后大规模进入美国药业市场。我看到FDA有一个40多页的研究报告,在分析印度对美国医药市场影响力的时候,专门谈到2005年是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由于西方制药业在2005年之后开始大规模的外包生产制造业务给印度,让印度制药业来帮美国生产过了专利期的药物。

同时美国药企的科研,也就是新药研发的过程也大量转移到印度。因为新药研发在西方的成本很高,大概是一到两亿美元,但是在印度只需要1000万美元,也就是只要西方的5%~10%。而且这只是第一个过程,还要有临床实验。这个在西方的成本是3亿到3.5亿美元,在印度的成本是2000万美元。

这样一来你会看到西方制药业和印度制药业形成了一种分工。就像美国当年向中国转移制造业,发生的情况是类似的。美国把大量的新药研发的过程放到印度来进行,然后中间的各个阶段,比如说一期临床、二期临床、三期临床,这些东西也放在印度,然后生产流程也放在印度。那些国际制药巨头干什么呢?

他们成了一个巨大的销售机器和控制市场渠道的这么一个公司。西方制药巨头的优势,以前是生产制造,而现在越来越强大的是市场营销,还有它的宣传。

对美国法律的控制,对美国医药界,特别对医生群体和保险公司,这种关系深厚的网络,是制药业巨头最大的资源。

现在制药业的一个基本发展趋势是大规模外包。所以对中国来说,第一步必须得把基本功给打牢,必须要像印度那样,把仿制这关给过了,中国现在还没过仿制药这关。然后才是承接和加入国际大分工,因为你不加入国际大分工就没有机会。然后你才能成为人家的合作伙伴,才能去承接大规模的制造药品的外包工作,然后才能达到世界水平。

只有加入了国际大分工,在这个过程中,你才能慢慢去占领世界市场,才能慢慢拿下一些新药研发,才能拿下一些更高利润的业务,才能走上健康的道路。这就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根本性的出路。

现在中国正在进行相关改革,比如我们看到药品一致性评估对于中国的仿制药是一个重大利好,但是能否马上奏效?我没有这么乐观。因为即便是国内某家药企通过了一致性评估之后,你的药价可能比跨国巨头便宜,然后你又进了医保清单,国家要给你一定的支持。但是你能够确保医院就会买你这个药吗?或者你怎么去搞定医生?

说白了,美国医药代表这套销售制度,在搞定医生这方面是很有一套的。他要控制美国的医疗体系,去搞定医生,去搞定医学杂志,去搞定医学教授和医学院。这是一个庞大的组织体系,他们已经玩了几十年了。

现在这套东西被移植到中国,所以中国的仿制药,哪怕你价格比这些药更便宜,哪怕你进了医保清单,你也不能保证中国的医生会采购你的药,因为他们背后还有巨大的利益在里头。药的价格高,医生拿的好处是不是也更多呢?肯定跟药价有关系。哪怕两者都在医保清单上,一个20000,另一个5000,你看医生开哪种?因为医生具有处方权,所以尽管你的药便宜,但最后并不一定卖得好。

所以如果我们仍然采取现在这种医疗制度,医院不是由国家去直接支持他,而是让他自己在市场中自谋生路,公立医院都要靠自己去找饭吃的话,我估计你摆脱不了这套利益结构和利益体系。

如果医生考虑问题,不是站到病人角度上去替他考虑怎么少吃药,怎么吃最廉价,怎么能取得最好效果的话,如果还是像现在这样医院必须要自谋生路,搞市场化的话,那即便国内的仿制药发展起来,你也不能保证医生会大规模的去用这些药。

对于医生来说,对于医院来说,创收是他们切身利益攸关的事情,这是一个比这仿制药工艺更难解决的问题。

这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思路调整和彻底的医疗改革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中国仿制药之所以很难起步,第一是技不如人,你少了二三十年的技术积累。还有就是你这套医疗制度,天然就会压制仿制药,因为利益结构太深。

这两个重担压在仿制药这个事情上,即便通过了一致性药效评估,也不会在短期之内改变现状。要真的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药,这是一个远比制药本身更难的事。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