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概2400字,读完共需3分钟
作者姚乐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刊于7月13日观察者网,原标题是《用贸易战赌政治…特朗普,中美博弈史了解一下?》。
2018年7月6日,世界贸易史上特别的一天。
这一天,曾经的全球自由贸易领导者美国,发动了对中国的贸易战,开始对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25%关税。中国第一时间强力回击,对同等规模美国商品加征同等水平关税,并就美国对华301调查下的征税行为向WTO追加起诉。
回顾半年多以来中美之间贸易争端持续升级的经过,如下表所示,可以发现不断挑事儿且政策多变出尔反尔的一方始终是美国。中国本不愿打贸易战,但在美国接二连三的挑衅之下,只能被迫应战。然而,贸易战虽本非我愿,但中国的应对措施始终强有力,任何对中国在战争压力面前退缩妥协的指望都是幻想。
特朗普自上任以来,对华政策言行不一,摇摆不定,经常通过不同渠道释放相互矛盾的信号,让人对其真实意图难以把握。特朗普似乎仍然在以其对付商业对手的那套思路对付中国,在谈判之初抬高要价,通过威胁、恫吓等手段突破对手心理防线,使对手做出最大程度的让步妥协,以谋求己方利益最大化。
然而,如果特朗普认为中国会在“胆小鬼博弈”中率先妥协,这将是严重的战略误判。历史和现实说明,中国已经深刻认识到,中美贸易争端的核心关键从来都不是贸易本身,对美国背后的政治乃至战略企图,中国已有了充分思想准备。基于对当前美国对华战略新动向的理解和对中美交往历史的回顾,中国对此次贸易冲突的认知不同以往。
过滤掉特朗普在对外政策方面情绪化的表达,可以发现,美国在贸易领域针对中国的挑衅,其本质已经远超正常、普通的两国贸易摩擦,而很有可能是美国对华战略转向的试探性先导手段。基于此判断,中国第一时间果断采取了强硬的对等反制措施。
美国对华战略转向
中国判断的依据之一,是最近一年以来,华盛顿对华政策走向发生的重大变化。
美国前任主管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前不久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上发文明确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性前提假设是错误的”,“无论是胡萝卜还是大棒,都没能使中国按照美国的期待行事”。此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华府政策圈一种主流观点,即认为美国对中国40年的“接触为主,遏制为辅”战略已经失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方向不符合美国预期。
当前,这一看法似乎在政、商、学界以及民主、共和两党内形成了罕见的共识。2017年底至2018年初,美国连续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和《国家国防战略报告》(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特朗普总统发表首次国情咨文演讲,都明确将中国定位为挑战美国权力、影响力和国家利益的战略竞争对手,在此之前,美国官方文件从未如此定位中美关系。
在此背景下,中国感受到了特朗普政府释放出的“战略悲观”气氛:以往历届美国政府,在其国家安全战略等文件中表达的总体基调至少是对大国合作抱有信心的,而根据特朗普政府上述官方文件,剧烈的、零和的大国竞争而非合作将成为大国关系的主流。
因此,中国完全有理由据此判断,当前的贸易争端是美国新一轮遏制中国政策的开始,目标绝非局限于缩小贸易逆差,而是打击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在更广泛意义上遏制中国崛起。
贸易争端是美国惯用的对外政策工具
中国判断的另一依据,是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以贸易问题作为工具向中国施压,以试图达到自身政治及战略目的是美国一贯的行为方式,并非特朗普首创。
冷战结束之初,中美在“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交锋可以视为美国“以压促变”政策思路的典型体现。
苏联解体后,美国认为中国对其安全战略的作用大为下降,开始在“最惠国待遇”上附加诸如人权、劳工、武器扩散、对台军售等一系列条件,希望促使中国在自由化、民主化方面做出符合美国期待的改革。
1993年,克林顿政府单方面将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挂钩,试图以此向中国施压,通过外力强制中国推行经济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改革。对此,中国将其视为政治问题,“向最好方向努力,同时做最坏打算”,“保留采取报复措施的权利”。
在中国复关、入世谈判过程中,美国利用在国际多边贸易规则中的优势地位,同样试图迫使中国做出最大程度让步以符合美国利益。
1993-1994年中国复关谈判进入实质阶段后,美国不同意中国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GATT,并且把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市场开放等不属于GATT义务的条款不断加入其要价中。从1990年起直到中国成功入世之前,美国反复指责中国保护知识产权不力,多次以其国内贸易法“特别301条款”为工具,威胁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1994年7月,美国扬言对价值8亿美元的中国出口商品实施制裁,12月31日中国公布了拟对其进行贸易反报复措施清单。
中国成功入世之后,美国依然坚持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通过挑起贸易摩擦争取在“讨价还价”中的优势地位。如下图显示,根据WTO统计数据,在美国向WTO提起的117起诉讼中,有22起针对中国,占比18.8%。
2003年起,美国将日益扩大的中美贸易逆差归咎于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开始明确要求人民币升值;2010年,中美围绕人民币汇率纷争再次达到高峰,奥巴马总统曾多次宣称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并以此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要求中国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体系。
对于美国滥用贸易制裁手段以达到政治目的的行为,中国有深刻认识和应对经验,过去的事实已经充分说明,美国以贸易争端手段迫使中国按其意愿行事,从来都无法如愿。
当前,中美实力对比与21世纪初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已经具备实力,能够综合运营整套政策工具,针对挑衅行为制定全方位反制措施。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影响力的提升,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中国对自身国家利益、国际责任的认知也相应调整。
对当下中国而言,建设开放型经济、维护世界多边贸易体系和全球自由贸易秩序,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关系到民族复兴,属于国家重大战略利益,而当前美国开打贸易战的行为,已经挑战了中国核心国家利益。
特朗普以贸易争端为先导手段试探中国底线的行为非常危险。如果将整个事件视为一场特朗普发起的政治豪赌,那他无疑将赌注押在了对中国错误的认知和预判上,由此引发中国的强烈反制,则有可能将中美关系拖入战略对抗的境地。若放任战略误判,贸易领域争端还有可能外溢到其他领域,给中美关系带来不必要的消极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