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1500亿、累计分红逾300亿,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2018-07-15 20:00: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市值1500亿、累计分红逾300亿,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港为城用,城以港兴,上海之所以能够获得如今的国际大都市地位,港口对这座城市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开埠至今已步入第175个年头的上海港,位于中国大陆东海岸的中部、“黄金水道”长江与沿海运输通道构成的“T”字型水运网络的交汇点,前通中国南、北沿海和世界各大洋,后贯长江流域及江、浙、皖内河、太湖流域。公路、铁路网纵横交错,集疏运渠道畅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条件优越,腹地经济发达。

现在,负责这座百年老港公共码头运营的是上港集团(600018),其是2003年1月由原上海港务局改制后成立的专营港口及相关业务的大型专业化集团企业。2005年6月,上港集团经整体改制,成立了股份制公司,2006年10月26日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全国首家整体上市的港口股份制企业,目前是我国大陆地区最大的港口类上市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公司之一。

一直以来,上港集团将上海港的区位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2017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4000万标准箱,连续八年稳坐年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主要经营指标居行业前列。自2006年整体上市12年来,上港集团净利润已增长近四倍至115亿元,稳居行业榜首。

严俊现为上港集团总裁,他自毕业至今,围绕着码头事业一干就是近三十年,也见证了上海港近三十年的飞速发展,谈起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的崛起之路、如何科技强港、如何服务国家战略,他如数家珍。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中,上海港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与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的重要枢纽,将形成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物流路径,成为引领长三角,带动长江流域,辐射全国的“龙头”。肩负新使命,上港集团正在谋划新的创新发展之路。

日前,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上港集团,证券时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周一对话上港集团总裁严俊,请他分享对港口业的理解与上港集团的发展之道。

坚持科技强港核心技术均“中国智造”

采访: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周一(图左)

嘉宾:上港集团总裁严俊

周一:上港集团自2006年上市至今,在践行高质量发展这一条路上有哪些经验?

严俊:上港集团多年来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公司母港集装箱吞吐量自2010年起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并跨入了4000万标准箱(TEU)的新阶段,主要经营指标居行业前列。

要谈经验,感受最深的主要有几方面:首先,一个港口的发展要和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契合。上海港地处整个中国海岸线的中端,如果把中国海岸线形象地比喻成一张弓,那长江便是一支箭。上海港近几年发展最大的优势是来自于整个区域经济对港口的支持。整个长三角腹地,包括长江流域集中了中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其中众多外贸企业为港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源。地理位置和经济腹地的优势成为上海港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次,要坚持科技强港。去年12月10日,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生产,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体全自动化码头,作业岸线长约2350米,共有7个集装箱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初期为400万标准箱,远期为630万标准箱。根据规划,洋山四期最终将配置26台桥吊、120台轨道吊、130台AGV(自动导引运输车),整体作业能力为全球第一。

同时,洋山四期使用的核心技术均为“中国智造”,包括采用了国内企业自主设计制造的桥吊、轨道吊和AGV等自动化装卸设备。在最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方面,采用由集团下属的软件公司自主开发的全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控制系统(TOS系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并且,洋山四期本身还是零排放的绿色码头,使用的桥吊、轨道吊、AGV均采用电力驱动等。

第三,集团拥有一支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员工队伍。上海港是个百年老港,有了这样一支技术、操作、能力达到一定水准的员工队伍,也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最后,作为上海市国资委旗下实现整体上市的国有控股企业,整体上市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法人治理机制,决策机制也更为完善。

周一:公司已是国内行业的第一,在全世界也处于领先,从全球范围看,有没有对标的同行企业?

严俊:对港口企业来讲,和我们类型相同的主要有新加坡港务集团(PSA),和记黄埔(HPH),马士基码头(APMT),还有迪拜世界(DPworld)。

根据对标比较,这几年在整个资产规模、净资产收益率、港口作业效率等指标上,上港集团基本上处在前三位。另外,资产规模、港口主业的盈利能力等其他指标也均在同行中名列前茅。

建“互联网+”平台公司谋转型

周一:公司净利润从2016年的60多亿跃升到了2017年的110多亿元,未来如何继续保持这样的盈利能力?

严俊:要保持持续的盈利能力,面临了诸多挑战。总体来看,近年来上港集团在业务布局上的战略是“巩固主业,适度多元”。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们认识到,光靠码头主业来支撑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够的,在整个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都有很多和码头相关的产业可以去耕耘,例如纵向可以去做一些航运、物流链仓储等相关产业,横向则可以做一些其他产业的开拓。

上港集团需要在其他领域,包括在业务创新方面多动脑筋,可能新的利润增长点也能够不断涌现。例如,我们现在依托互联网+技术做了一些平台建设,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致力于打造三个平台。一是以设备交接单、电子化为契机的覆盖全产业、全过程的平台建设,客户从门点开始,到装箱、运输、报关等所有信息都录入到这个平台,来进行业务的申报、集装箱的进港、海关查验、装船,直至离开码头。整个过程中,客户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看到货物状况,所生成的产业链上所有的数据可以为各方所用。二是集卡预约平台建设,主要是来解决通过公路进入上海港的集装箱集疏运方式,建成后可以像打车软件一样对集卡进行预约,使集卡的使用效率最高,有效降低它在道路上行驶、等待的时间,从而降低排放,使社会成本降低、社会效益提高。三是推进长江支线服务平台建设,去年上海港4023.3万标准箱的集装箱吞吐量中,有约四分之一的箱量来自于长江流域,该平台建设是希望实现客户托付集装箱就如同买机票一样便利,打开网站、平台,根据客户自己的需要,可自主选择方案。这三个平台的建设也将会为上港集团今后的利润、效益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会排除对一些和港口相关或者好项目的投资。总体看,要持续稳定地维持在百亿元以上盈利,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周一:国内沿海的很多省份港口资源在整合,上港集团对国内外港口资源有没有一些整合的思路?

严俊:我们和其他兄弟省市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是上海港本身就以集团的形式完成了整合,上海对外港口经营集装箱业务就是上港集团。其次是我们对长江流域的重视。上港集团有长江、东北亚、国际化三大战略,其中长江战略从2001年开始实施。经过近二十年努力,和长江流域主要的中心港口都建立了一定的投资关系,例如对九江港务持股比例已超90%。另外,还参与了多地的码头建设。这样的整合也是突出了长江经济带既是对上海的支持,同时上海也对长江经济带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引领作用,所以说整个长江经济带和上海港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周一:从公司角度看,目前在成本这一块,有没有面临一些上涨的压力,比如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各方面成本,是否有措施来对冲成本上涨压力?

严俊:应该说成本上涨是一个必然趋势,比如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物料成本。上港集团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应对: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运用科技手段来降低成本,以洋山四期和临近的盛东公司做比较。盛东公司有3000米岸线,洋山四期是2350米岸线,虽然有650米差距,但是两者在人工成本上的差距非常明显。盛东目前工作人员约1000人,而洋山四期在编人数仅约220人,在机械全部到位情况下员工也基本在300人左右,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当然,初期购置设备、开发软件有成本,但用十年、二十年时间跨度来衡量,成本会明显下降,而且与传统码头相比,作业效率也具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三是我们还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尽可能地把管理扁平化,优化决策流程来降低成本。

上海港吞吐量有望达到约4500万标准箱

周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科技对于传统工作岗位替代在全球很多行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上港集团跟国外自动化码头相比,差异在哪里?

严俊:世界上现有的自动化码头,主要工艺类似,根本的区别有三点,一是规模,现在国外已经投产的自动化码头基本都是单船作业,双船作业较少。洋山四期目前可以做双船作业,今后双船作业将成为常态,并实行三船。从单船到双船,再到三船,整个处理的信息量要成几何级数增长,对系统的处理能力、硬件要求都不一样。二是,我们的系统是自主开发,自由度、响应度均存在优势。三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设计,是按照上海港港口中转比例较高的特点来进行平面设计,对效率提升起了决定性作用。

周一: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公司是否还有新增码头吞吐能力规划?

严俊:上海港目前码头能力是适应整个港口吞吐量需求的。去年集装箱吞吐量为4023.3万标准箱,初步判断,在洋山四期全部投入运营后,吞吐量有望达到约4500万标准箱。

另外,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潜力,在现有码头的基础上,把一些泊位利用率提高。

周一: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仍然呈现放缓趋势,全球化进程受阻、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港航市场持续低迷等诸多因素也使港口主业面临考验。公司对此如何看?

严俊: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贸易全球化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贸易争端我们非常关心,我们相信两国领导人的智慧。

世界经济贸易增速放缓,低速增长将成为常态,未来支持港口业务高速增长的市场环境已不复存在。港口吞吐量仍将保持增长,但增速会有所下降。港口市场竞争环境与方式的变化,更多将依靠技术进步,创新驱动成为港航业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多元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是趋势。

周一:去年6月,同盛集团将上港集团15%股权协议转让给中远海运集团,后者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之后,上港集团与中远海运集团共同启动对东方海外的430亿元全面要约收购,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严俊:和中远海运集团的股权合作,中远海运集团受让15%上港集团的股权,是基于中远海运集团和上港集团存在战略趋同性。中远海运每年在上海港贡献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是第一。

去年,上港集团下属子公司与中远海运集团下属子公司向东方海外全体股东发出收购要约。我们希望借助中远一起走出去,强强联合,相信未来双方还会有更多的合作。

通过创新来回报投资者

周一:公司是2003年改制、2006年实现整体上市,到现在已有12年了,上市以来,经营得也很好,目前公司市值约1500亿,累计分红超过300亿,给投资者带来不错的回报。上市给公司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公司国企改革探索方面有哪些思路?

严俊:上市应该说是上港集团这些年在国企改革、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体现。首先,对企业的影响,就是要求企业管理更规范,企业的所有一举一动,都可以通过报表、对外的公告真实披露在市场面前。其次,上市后,公司融资渠道、手段更为丰富了。第三,对公司管理上的要求更高,管理层级更趋于扁平化。第四,对于从业人员、管理者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上港集团在2015年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成为上海国有控股企业中首家推出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这让企业员工深切体会到了作为企业主人翁的感受,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周一:上港集团现在有约25万名股东,股东对公司的发展贡献很大。请您对公司股东说几句话。

严俊:上港集团的发展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其中最直接的支持是来自于股东,我们希望不断地通过技术创新、业务创新,来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回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