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如今手机功能已经越来越完善,手机上各种应用程序都让我们生活更加方便,但是那些应用在“习惯性”访问我们手机听筒、摄像头、通讯簿、短信甚至更隐私的财务信息时,背后的用途到底是什么?
目前市面上有些手机程序,都要求用户开放一些与应用本身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读取授权请求,如一款联网记账软件却要求用户开放短信读取权限才能正常使用。对于这种情况,很多用户都“见怪不怪”,直接点击同意。一旦点击同意,该应用就能够读取、纪录并上传手机中的短消息内容,通过内容,平台可以得知大量有用信息,如银行卡数据、余额、网购商品类型等等。
之所以要收集这些与应用无关的信息,目的就是要出售用户数据,获得可观的额外收入,而且这些数据几乎都没有进行脱敏处理。事实上,单单只有姓名、电话号码的用户数据,在黑市市场交易价格已经达到几元一条,更别说有短信一类的资料,大量贷款、保险、房屋中介都乐于以高价购买这种数据,交易价格一般在每条30至50元,如果含有信用卡额度、用户地址等个人信息,甚至可以卖出每条近百元的高价。
除此以外,也有企业透过收集用户信息,分析用户需求,研发受用户欢迎的应用程序,这类企业其实并不罕见,而且每推一款新的应用程序,都会有收集用户隐私行为的功能。虽然这些企业没有出售用户的个人隐私,但有目的地“窃取”用户隐私达到自己目的,也不是该鼓励的行为。
作者:陈依彤
编辑:吴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