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众多巨头布局千亿智能穿戴市场 医疗细分领域前景可期
2018-07-10 14:35: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 深度|众多巨头布局千亿智能穿戴市场 医疗细分领域前景可期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穿戴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瞄准细分领域。继苹果 、三星、华为等企业进入智能穿戴领域后,康佳、联想、太尔等企业也纷纷加快这一市场布局。日前,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有望实现15.1%的增长,总出货量将达到1.329亿部,预计到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998亿部。

然而上述多数企业可穿戴设备主要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产品功能趋同,同质化现象严重。有关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可穿戴产品虽然前景可期,但就应用来看,当前多数产品仅在健康运动方面使用较为普遍,而在可穿戴医疗、金融支付、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垂直细分领域的开拓仍然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数据将硬件设备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进而给到消费者更多合理化的指导,对众多公司来说是一大挑战。尤其对于医疗智能穿戴行业来说,由于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产品不仅涉及高科技,还包括专业的医疗知识。如何通过大数据平台形成“闭环效应”,对使用者的健康防护及相关生活资讯给予合理化建议,则决定了医疗细分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

智能穿戴需求增长迅猛企业纷抢巨额市场

根据IDC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2017年假期购物季期间共计售出3790万台智能穿戴设备,较2016年同期增长8%。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有望实现15.1%的增长,总出货量将达到1.329亿部。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未来5年的混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3.4%,2020年的全球出货量将达到2.194亿台。

近日,《财经》新媒体记者调查了解到,如此庞大的市场不仅吸引来Fitbit、苹果、三星、小米、华为等传统硬件企业,耐克等运动娱乐企业以及谷歌、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也纷纷跟进。除此之外,以彩电为主业的康佳也于本月正式进入儿童智能穿戴市场,推出智能手表W1,而联想与东南大学联合研制的“穿戴式智能心电衣”已进入临床试用期;太尔集团骨听智能助听器也已面市,瞄准医疗智能穿戴细分领域。

从今年第一季度数据来看,苹果、小米、Fitbit、华为、Garmin五个品牌已占据市场半壁江山,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6.1%、14.8%、8.7%、5.2%以及5.0%,总占有率近50%。其中,苹果依然是可穿戴市场的冠军,同比上涨了13.5%。华为智能手表表现不俗,同比增长147%位居第四,市场份额为5.2%。

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智能穿戴设备中,产品类别包括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音箱、智能服装等,这些产品在极短的时间内占领了整个市场。现阶段,智能穿戴设备在运动、娱乐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而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尚未形成规模。

根据Gartner的数据显示: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到2021年,全球将卖出5.05亿台可穿戴设备,其中智能手表销售量将接近8100万支,占整体可穿戴设备销售量的16%;2021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销售将创造550亿美元营收。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智能穿戴设备尚未形成寡头垄断局面。同时,智能手表、眼镜、服装等创新产品不断涌入市场,产品逐渐多元化。智能穿戴产品开始向医疗、家居、安防、娱乐等多个行业渗透。消费端需求量持续增长,供给侧产能尚未饱和,由此可见智能穿戴产业仍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产品同质化问题凸显 细分领域前景可期

公开报道称,智能手机将在未来5年间逐渐变成简单的通信工具,可穿戴设备有望替代智能手机提供大部分功能。消费者与可穿戴设备的关系越来越密切,67%的用户都会在锻炼时使用可穿戴设备,而在旅行、工作学习、购物时使用的用户占比也分别达到了55%、49%、48%。由此推断,可穿戴设备会持续发展并且有希望深入其他领域。

从目前全球的发展情况来看,可穿戴设备的技术主要应用于通信、运动、虚拟现实和医疗领域。IDC高级研究分析师吉特什-乌布拉尼表示,预计智能手表在可穿戴设备市场所占份额将在未来几年有所增长,从2018年的32.8%增加到2022年的38.3%;与此同时,健身腕带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萎缩,由36%下降到22%;智能耳机在可穿戴设备市场所占份额将由2%上升到6%,智能服装的份额将由3.1%增长到5.3%。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占比大约为三分之一。然而,截至目前,日益壮大的可穿戴产业并未孕育出一款广受认可的杀手级产品:功能仍难满足市场需求,用户体验差强人意,用户需求发掘方向不明确,导致做产品定义时盲目追求功能上的大而全。

同时,智能穿戴产品同质化问题凸显,专业化服务拓展不足。目前,可穿戴设备产品类型主要集中在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功能趋于相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就使用领域来看,当前大部分的产品仍未真正切入到可穿戴医疗、金融支付、身份认证等环节,在垂直领域的拓展方面严重不足。

随着可穿戴技术的逐渐成熟,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医疗可穿戴设备或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根据火星探索区的数据,北美地区的医疗可穿戴设备占全球销售额的52%,连接式健身设备的销售额占44%,而欧洲仅占25%。

而据市调机构Frost & Sullivan调查,2015年全球医疗保健用穿戴式装置市场规模51亿美元,其中医疗级仅20亿美元,占39%;到2017年,医疗级穿戴式装置比例还是39%,但金额已达33亿美元,增加65%;估计2021年的医疗级穿戴式装置市场规模,可增为105.1亿美元,占医疗保健用穿戴式装置市场比例达44%。

太尔集团CEO李岑认为,可穿戴设备的应用不仅仅在于使用本身,而在于如何将智能硬件的数据导入未来大健康数据平台的端口,让用户在体验产品的过程中享受人工智能计算出的与个人健康防护及生活资讯相关的合理化建议,真正实现“私人医生”。

在医疗器械资深研究人士看来,未来医疗器械会朝便携式的设备发展。将以个人穿戴设备为端口收集健康数据,而这些大数据与医院相连,让医生及时知晓病人情况并对其病情发展有着更全面的了解,便于疾病用药的跟踪及反馈。以这种穿戴型设备为枢纽连接患者和医院,降低了患者与医生的沟通成本,让患者足不出户也能获取专业的医学辅导及帮助。

医疗智能穿戴将成主要应用领域 构建大健康生态链尤为重要

随着传感技术、材料技术、交互技术的日益成熟,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形态将愈加丰富。未来可穿戴设备将会取代目前现有的手机、手表、医疗设备如血糖仪、房子汽车的钥匙等产品,深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医用级别的可穿戴设备将更加受到关注健康消费人群的青睐。

从目前全球的发展情况来看,可穿戴设备的技术路径主要分为四条:分别是以三星等传统通信企业为代表的基于通信的智能穿戴产品;以耐克等传统运动娱乐企业为代表的基于定位、运动娱乐的智能穿戴产品;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基于眼镜类的虚拟现实或沉浸式的智能穿戴产品;还有以“骨听”技术为主提高听力,以及以移动医疗为主基于血压、心率、血糖、新陈代谢等方面的监测。

信达证券电子行业分析师边铁城告诉《财经》新媒体记者,目前,智能穿戴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前景非常乐观。特别是在老龄化问题凸显、消费升级的前景下,医疗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但是技术和精确度仍是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现阶段国际市场上应用于医疗的智能穿戴设备主要有电动肌肉假肢设备、眼球追踪设备、智能穿戴水溶胶等产品。然而,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远不如欧美等国家。从整体的市场格局来看,2016 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致为全球药品市场规模的50.39%,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24.71%。加之国家政策支持,未来国内的医疗器械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以助听器市场为例,据统计,目前全国患有不同程度听力障碍的人群数量2.19亿人,占到总人口的15.84%。其中有7000万人的听力障碍是致残级,这就意味着每20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听力堪忧的人。目前中国助听器佩戴率仅为5%,而美国为24.6%。目前中国正迎来老龄化加速发展期,患有老年性耳聋的患者中绝大部分老人没有享受到健康服务。

尽管市场前景火爆,但中国自有助听器品牌市场占有率很低,市场常年被外国品牌占据。目前瑞声达、锋利、西门子等进口助听器占据了约90%的市场份额。而以欧仕达、新声、惠耳、爱可声为代表的国内助听器品牌,目前市场份额约占10%。由于传统助听器芯片多为进口,国内尚无法掌握芯片技术,在产品造价以及核心技术上存在缺陷,这一局面直接导致当下助听器设备整体价格居高不下。

据知情人士透露,最简单的模拟电路助听器,每台售价为400-750美元;而编程模拟电路助听器每台通常为800-1900美元;全数字电路助听器每台价各高达3000-4000美元,非普通工薪阶层消费者所能承受。

业内人士认为,正是由于上述系列原因,如果国内自主高科技产品不得得到普及,被国外垄断的助听市场局面将不可逆转。目前市场上国产品牌仍以气传导助听器为主,是弯道超车还是换道超车成为众多科技公司正在面临的选择。

据了解,目前国产品牌中,以“骨听”为代表的智能穿戴助听设备正受到市场的关注。原因是这类高科技穿戴助听设备不仅改善听障患者的听力问题,保护耳道健康,在价格上要远低于进口定制型助听器,适合普通听障消费群。

太尔集团董事长罗令表示,“骨传导”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助听器类穿戴产品,还可以应用在智能耳机、智能眼镜等多品类的智能穿戴上。由于直接用骨头传递声音,设备可实现非入耳式佩戴,人们骑行、跑步听音乐的同时,还可以接收到外界环境声源,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率。不仅如此,可拆卸化的“骨听”设备还可以与蓝牙、护目镜等技术结合,应用于更多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医疗类智能穿戴设备具有高技术门槛、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的特征,而资本市场更逐利追求回报。所以国内仅有科大讯飞、太尔集团等少数公司涉足此领域。

在吴颖看来,智能穿戴设备的出现,将成为连接医生与病患的重要纽带。未来,患者只需穿戴一周设备,医生即可获得患者相应数据,帮助患者更加精准调整治疗方案。

李岑认为,未来医疗穿戴设备的应用并不仅仅是消费者解决当下健康问题,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为中国消费者搭建自己的个人健康平台。结合系列硬件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实现专属的健康指导,借助物联网最终建立大健康生态链,才能真正体现穿戴设备的高科技属性和应用附加值。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