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仙逸 GPLP
《我不是药神》如七月的流星,冲进大气层,每个看过的人都驻足停下,默念着属于自己的祷语。他引发了每个人最深层那层的震动,它揭开医疗沉重的话题,痛苦而挥之不去的枷锁。
虽然《我不是药神》,然而没有人否认,医药就是财神,为了保命,所有人都愿意拿钱换命,为了活着,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药神》的背后:不得不提的医疗现实
现实当中,不光是格列卫,在中国,其他药品一度很贵,以至于谈起医疗,所有人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看病难,看病贵”。
然而,为何会有这个现状呢?
这就要追溯到曾经的一个医疗规定:
发改委曾在2006年《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规定: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销售药品,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
在具体执行中,各地制定了明确的细则,部分省市要求医院售药以500元为线:单价为500元以下的药品,加成15%;单价超过500元的药品只加价75元。由此,大多数医院能够保持加价率低于15%。
这个15%到底能给医药带来多大的收益呢?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医改试点取消15%药价加成 医院运营模式待解》一文报道,
一家大型三级综合性医院年收入可达约20亿元,药品收入按总收入的45%计算,医院从药品获得的收入约为9亿元,其中药价加成收入约为1.17亿。
为啥越限制药价越高呢?
同样的病,医生就更喜欢开更贵的药呀!100元能治好的药,非得开200元,因为这样能多15元的药品加成,为医院创收!
对医生来讲,他们不仅仅是一个医生,还是一个个药品销售员。销售出去越多的药,他的收入更加丰厚!
这也就是俗称的“以药养医”。
当然,这种情形持续的并不久,在一系列现实问题面前,2008年11月14日,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结束。同时,被称为“医改核心”的公立医院改革也已破题:广东计划在深圳、韶关、湛江三地先行试点,逐步取消医院15%的药品收入加成。
当然在此商业模式之下,中国各大医药公司也开始摩拳擦掌,躺着数钱,做研发的寥寥无几。
当然,一方面,新药研发投入,而且风险大,失败率高,德勤的数据显示,研发一款新药的平均成本为15.4亿美元,耗时14年。
另外一方面,能够躺着赚钱,谁肯“站着”数钱,因此在中国做新药研发的极少,大部分中国的医药公司专注做仿制药,大家躺着数钱,谁也不愿意做这个苦差事,即便在中国颇为知名的几个大药厂,其核心产品不过是一两款仿制药。
据塔夫茨药物开发研究中心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前十强药企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为17.8%,高达603.9亿美元,而国内前十强药企研发投入仅为销售额的1%,约为3亿美元。甚至按照业内人的说法,国内药企的研发投入都有很大水分,绝大部分知名药企在新药研发领域的投入是0。
201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95%的化药是仿制药,跨国制药巨头则一度占据中国医药市场60%的产品供应和60%的产业利润。
因为,正品格力卫可以卖到2万元/盒,然而,中国甚至连仿制药都没有。
多么痛的领悟 新药研发的觉醒
或许是电影的主人公原形带给这个社会的“冲击”太痛,犹如贸易战一下子让人意识到了芯片的重要性,2017年、2018年,资本开始一下子涌向了创新药。
2018年的医药圈,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没有哪个行业比医疗更火——基金业绩霸屏的前十名当中有九个是医药主题基金。截止2018年7月8日,四只富国医药基金收益率最差的,也有18.6%,最高的则有26.3%。而上证指数今年以来暴跌16.93%。
在一级市场,统计显示,2018年上半年,总共有317家生物医疗机构获得融资,更夸张的是,总共有631次医疗投融资行为发生。
是资本疯了么?
不,是医药真正迎来了创新药的春天!
当然这又设计到了一个政策——2015年,国家全面废除药品加成制度,降低药品占医院收入比重,将医生的服务收费提高。
这个政策直接打掉了医药进高价药的动力,转而医药医生的职责看病赚钱医术好的医生,服务费就高。
更重要的是,新药审批的机制也同时变了!那些滥竽充数的伪新药,被淘汰出局。而真正做医药研发的企业可以优先评审!进入2018年,药品的政策从监管,变为鼓励。为创新药、仿制药的发展,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红利:
2017年下半年来,药监局开始了新药审批的制度改革。缩短流程,强化药品的有效成分的审核,对创新药审批给予优先审批。监管的效果极为明显,那些假冒的新药,都纷纷撤回,现在只有3200个左右要审批,要知道高峰时候是2.2万个!!!
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进一步加快,截至2018年6月底,共对29批597件药品注册申请进行优先审评审批,审核批准了39个创新医疗器械和4个优先审批医疗器械产品。让真正的资源分配到优秀的企业里去!驱动更多的人去做有意义的研究。
如今,许多海归回国创业,资本非常愿意投资这些完全有可能做出全球创新药的企业。
GPLP君曾经遇到这样一个投资经理,他说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投资过程。
“我们的大boss,去拜访某医疗创业企业,看到他们的财务数据是巨额亏损的刚开始脸色非常难看,在他脑子里,为了未来一个虚无缥缈的可能的研究成果就投入几千万,是非常疯狂的事情。后来了解到这个公司是新药研发,亏损的原因是因为新药还处于研发状态,丝毫没有收入,立马脸色就变了,在加上对方企业都是清一色的海归,拥有自身的科研专利,关键是临床一期的数据非常好,国内的巨头曾经开价,所有投入翻五倍,人家都不卖·······领导立刻拍板决定投资。”
当政策指挥棒,将资源分配到最有效的领域的时候,就会产生世界上最美妙的动听的音乐!效率!资本不再青睐那些吃医保的寄生虫药企,而是实实在在研发新药的企业。也许他们不一定成功,可是,正确的道路走下去,更多的疾病才能被攻克,更多廉价高效的药品才有可能研发出来。这才是人们所愿意看到的。
十年中,坚守创新的人
过去十年,在别的企业都在做着换汤不换药的生意的时候,中国还有少数几个在坚守正道的企业。他们坚持研制新成分、新技术的药品,为患者提供更加廉价、有效的药品。而如今,创新药倾斜政策,让这些企业更加如鱼得水。
(数据来源:wind)
是的,世界终究会给辛勤耕耘的企业合理的回报的。恒瑞医药等研发实力强劲的企业,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可,在市场上如鱼得水。而研发不力的企业,则遭到无情的抛弃。
(数据来源:wind)
2018年上半年,以上五大药企公布的关于药品、器械研发进展的数量如下:
(数据来源:wind)
有些人,买个设备纠结半天,做新药做两年就放弃了。国内有一家知名药企的一款主打药,在2004赴美进行FDA认证,但是如今14年过去了,毫无进展。仅仅停留在临床二期的阶段,踌躇不前。公司上下不再将其作为工作重点推进,这只变成二级市场一个永远的炒作工具。
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医药政策终于开始迈向正确的道路,未来的路,就让历史做出最公正的评价吧。
医药的未来:老龄化难题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让中国的医药的未来充满了想象。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50-70年代出生的人逐渐衰老,他们是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但是也是伤病最多的一代。他们为国家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但是也积累了一身疾病,此时,他们将逐渐老去。
我国老龄化趋势图
(数据来源:wind)
对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正在面临史上从没有遇到的问题: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人们如何应对他们的医疗支出?毕竟,人类70%以上的医药费都是在65岁以后花费掉的。中国,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65岁以前用命换钱,65岁后用钱换命。
或许有人说,看病不是有医保么?
即便有医保,关于医疗,任何人都绕不过的一个问题是:这个药,到底得多少钱?
医药的未来由此可以想象。
生老病死,在医药面前,谁都是不可逾越的门槛。
“谁就敢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呢?我们想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