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思立
“2018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工业企业利润回升,就业形势稳定,价格基本平稳。”日前,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该看到,目前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正逐渐显现。
田国强表示,在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加大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从大的格局、长远视角、国际视野来把握机遇,化解挑战,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由贸易体系,同时处理好具有全球意义和影响的中美双边关系,避免出现我们被全面遏制的局面。
充分重视我国经济的外部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时报:虽然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目前出现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请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田国强: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较大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情况下,中国应该充分重视经济的外部不确定性。
首先,从内部环境看,国内家庭与企业债务问题悬而难决。目前,国内家庭债务累积逼近国际金融危机前峰值,叠加收入分配持续恶化,其对实体经济的拖累日益显现。消费增速持续下滑,致使企业经营活力下降,这一方面使得企业也被迫加杠杆,另一方面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家庭债务增速,从而进一步挤占家庭流动性。更严重的是,家庭和企业部门间债务的负反馈效应还溢出至银行系统,导致银行坏账率上升,银行系统脆弱性加剧。
同时,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已全面推行一年多,但尚处于阵痛期内,部分银行的风险溢出率持续上升,金融系统稳定性仍未见明显改善。金融系统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保就业等因素使得商业银行对“僵尸企业”被动“输血”,加剧了金融资源的错配。
此外,在房地产方面,棚改货币化安置一方面改善了民生、降低了库存、缓解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但另一方面也推高了房价、加剧了结构性资源错配。
其次,从外部环境看,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增加了进出口的不确定性,与美元指数攀升等因素叠加,共同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上升。
在更高水平的开放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经济时报:请问中国如何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倒逼深层次制度改革,从而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田国强:结合短中长期的视角,中国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首先,中国需要以更大的改革决心、力度,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尤其是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是重中之重,同时,让政府在维护和服务的基本职能边界之内更好发挥作用,包括作为“裁判员”的规则维护者作用,而不是作为“运动员”高度嵌入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去。
其次,中美两国贸易纠纷问题愈发严重,已升级为中美贸易摩擦,不仅将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及相关企业带来重大负面影响,而且损害中美彼此国家利益,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当前的形势是危中有机,中国只有很好地抓住这次机会,通过贸易摩擦倒逼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存异求同、取长补短。
再者,改革往往是要靠倒逼的,中国需要以更大的开放决心、力度,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改善投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倒逼国内制度体系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一,反思以扭曲国内资源配置为代价的出口退税政策,以降低出口退税率以及与民生相关的进口关税为突破口,汇聚国内外资源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生、老、病、居、教等民生需要,做到生计有所靠、终老有所养、病疾有所医、住者有所居、求学有所教,这才是广大民众真正期望的,也是有能、有为、有效和有爱的有限政府的应有之责。
第二,主动面向国际资本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倒逼打破国内民营资本的有形无形投资壁垒,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的形成,消除外界认为中国是政府主导市场经济活动的印象。
第三,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和营商环境,激发、培育和保护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推动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
最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任务是在更高水平的开放条件下提供制度基础的综合性改革,应该统一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和“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上来。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有三大重点任务:一是松绑放权形成具有包容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以有能、有为、有效和有爱为导向提升国家依法治理的能力和执行力;三是建立良好的社会规范和秩序及和谐有效的社会自治理体系。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才能形成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竞争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转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