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泰证券李超团队
中美正式开征第一波关税
美国对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25%关税的决定于7月6日开始正式生效。新华社报道,中国对美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已于北京时间6日12时开始正式实施。我们认为,中美贸易战已进入第一阶段。美国征税项目主要集中在电机产品、机械产品和交通工具等818项,中国对美反制则集中在农产品、水产品、烟酒产品和汽车等545项。征收关税表明中美贸易战正式开打。
未来美国加征关税升级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过程预计漫长
6月16日,美国政府发布了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称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约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中对约340亿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正式实施,同时对约16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征求公众意见。但剩余160亿元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仍需较多程序,未来举措可能视中国对外开放进程而定。特朗普此前威胁要向中国价值2000亿美元商品征收10%的关税,开征可能性仍大。
中美启动贸易战,预计对整体经济影响有限
此前我们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货币政策分化——中美贸易战系列研究(九)》中对美国政府发布对从中国进口约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的影响进行测算,认为将会抑制中国的出口增长近0.6个百分点,考虑外溢效应,将令中国GDP增长率下降0.16个百分点。加征关税预计对整体经济增速影响有限。特朗普后威胁将另行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10%的额外关税,我们估算,新征2000亿美元商品关税计划若实施,将造成出口增长下降0.8个百分点、GDP增长率下降0.25个百分点。
贸易战可能对中美两国经济产生“类滞胀”的预期
中美两国利益相互交织,在互相征收关税的条件下,中美双边贸易可能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对双方经济的影响都偏负面。在实际演进过程中,很可能是双方均走向“类滞胀”局面。当两国的便宜商品无法顺利向对方出口时,不管是转而寻求其他国家的较贵商品,还是承担高关税增加的成本,都可能会推升两国的物价水平。我们测算,我国对美国农产品征收关税,大概提升我国通胀中枢0.2个百分点左右。
类滞胀下中美货币政策出现分化
贸易战可能形成的类滞胀预期,根据过往经验看,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应对方式不同。80年代初,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加息应对滞胀。中国在面临经济下行和通胀上行压力同时存在时,通常会选择提高通货膨胀容忍度。我们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由稳健中性转向稳健灵活适度,是一个边际放松的过程。未来中美货币政策可能是美国收紧、中国宽松的非同步。我们维持下半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3.6%,顶部3.8%,底部3.4%或更低。历史数据显示,人民币在6.95附近才会出现明显的资本流出压力,因此我们预计本轮人民币贬值大概率不会突破7。
在内需下滑、外部不确定性条件下,政策存在转向稳增长的概率
在内需下滑、外需不确定性较高的形势下,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扩大内需的政策将经济增速控制在合理区间,避免产生系统性风险。我们认为扩大内需的政策是渐进推进,从高端制造业和消费升级到基建托底,如果政策效果不好可能还会寄托于房地产。近期针对高端制造业、民间投资融资难融资贵以及税收成本过高的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未来还可能进行定向降准。个税修正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反映出国家有意通过减税扩大内需稳定经济的初衷。去年7月26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今年预计在7月下旬召开,可能进一步出台扩大内需政策,应予以关注。
风险提示: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我国扩大内需和开放的政策不及预期。